乡村振兴,廉洁先行。当广袤乡村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的同时,项目、资金、政策密集下沉,这对身处治理末梢的农村基层干部而言,意味着更为复杂的考验与更为重大的责任。“微权力”直面“大民生”,一厘一毫关乎群众冷暖,一举一动连着党的形象。农村基层的廉洁建设,绝非泛泛而谈,它直接关系到强农惠农政策能否精准滴灌,关系到党群干群关系是否血肉相连,更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成色与根基。因此,将廉洁的种子深植于乡村沃土,使其成为基层干部的行为自觉与价值追求,是时代交付的必答题。
心系桑梓情,在为民服务中恪守“公心”。“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农村基层干部生于斯、长于斯,与乡里乡亲血脉相连。这份天然的亲近,既是开展工作的优势,也可能是公私界限模糊的隐患。恪守公心,就是要从思想根源上解决好“为谁用权、为谁谋利”的问题。在日常工作中,这要求干部必须常怀敬畏之心,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行使权力的唯一标准。具体而言,在落实低保五保、危房改造等惠民政策时,必须严格标准、阳光操作,绝不因亲疏远近而厚此薄彼,让“关系保”“人情保”无处藏身;在管理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时,要视其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村庄发展的刀刃上,每一份资产都能惠及全体村民;在面对亲朋好友的请托说情时,要敢于坚持原则,守住底线,用“一碗水端平”的公道正派,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信任与支持。
晒出家底账,在阳光村务中凝聚“民心”。“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是最亮的探照灯。”村务公开,不是贴在墙上的“装饰品”,而是凝聚民心的“连心桥”。农村事务看似琐碎,却件件关乎村民切身利益。若决策“暗箱操作”,财务“雾里看花”,即便干部自身清廉,也难免引发猜疑,损耗宝贵的政治信任。因此,基层干部必须主动拥抱监督,养成在阳光下工作的习惯。要不断完善和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将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各类项目建设、大额资金使用等情况,通过村民微信群、村务公开栏、民主听证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全过程、立体化的公开,不仅要“让我们知道”,更要“让我们看懂”。尤其对于征地补偿、扶贫款物发放、集体经济收益等敏感信息,更要做到笔笔清晰、项项透明。这种“晒家底”的勇气与坦诚,不仅能有效压缩“微腐败”的生存空间,更能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汇聚起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
身正树标杆,在乡土人情中立稳“廉身”。“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社会,基层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具有放大镜效应,其作风形象直接影响着乡风民俗。立稳“廉身”,不仅要在大是大非上经得住考验,更要在人情往来、小事小节上守得住阵地。这要求干部必须以身作则,成为清风正气的引领者。要带头抵制陈规陋习,在婚丧嫁娶等活动中倡导简朴新风,杜绝大操大办、借机敛财;要自觉净化“生活圈”“社交圈”,不与工程承包商、企业老板搞模糊不清的交往,防止被“围猎”;要注重家风家教,管好家人亲属,防止“亲情”成为突破廉洁防线的缺口。同时,更要主动将勤俭节约融入村务管理的方方面面,精打细算用好每一笔集体资金,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和政绩工程,以干部的“紧日子”换取群众和村集体的“好日子”,用自身的清风正气,滋养淳朴清朗的文明乡风。当清正廉洁成为乡村政治生态的鲜明底色,当勤廉干部成为村民心中最可靠的“当家人”,我们所期待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丽画卷,必将获得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在希望的田野上徐徐铺展。(汪志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