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对以学正风作出深刻阐述,并强调“要大兴务实之风,抓好调查研究,在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下功夫”。调查研究是最直接、最直白、最能一针见血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即还原问题本质,又激发深刻思考,更检验结果成效。
以学铸魂洗尽虚泛“浮尘”,大兴务实之风。“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基层考察调研,无论是“白山黑水”的东北,还是“大漠孤烟直”的西北,亦或是“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江南,他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考、一路指引,用坚实稳重的足迹印在祖国大地,深切关怀留在百姓心间。新时代党员干部,应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为楷模、为指引,拜实践为师,拜群众为师,无论山高水远,依旧风雨无阻,哪怕行程万里,也始终初心如磐,坚持不懈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实记录基层现实工作的“疑难杂症”,厘清政策法规的“屏障壁垒”,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以实打实的作风架起党和人民群众连心桥,心与心交流的传声筒,民意民愿的发言人。
以学正风整治形式“包袱”,抓牢问题症结。“不明察,不能烛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调查研究是一项花费人力物力和资源的一项工作,如若不触及实际问题,就会有套话,不回应群众关切,难免有空话,在调研报告中则会呈现满篇皆是“长篇累牍”的“浮夸风”,“拖泥带水”的“绕弯子”,“避重就轻”的“假把式”,成为了没有“里子”的“面子活”,另类格式的“表扬信”。风雨百年路,求真务实,一切为民,是我们党员干部一生的行为准则,只有摒弃形式“包袱”,坚持问题导向,始终奔着问题去、跟着问题走,将问题置于“明面”,亮出问题不怕丑,敢于较真不怕辣,总结规律认识,弄清问题实质,把准问题症结,以“删繁就简三秋树”的笔力写出真材料、真情况、真问题,写出让言者提气、读者深思、听者服气的调查研究。
以学促干摒弃无效“作为”,聚焦结果成效。“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同志强调:“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评价一次调研成不成功、真实不真实,不在于是否“长篇大论”,而在于是否真正解决发现的问题。若没有解决问题的“一朝分娩”,那么“十月怀胎”的调研又有何意义,相较于调研中所谓“低级红”的“力不从心”、“高级黑”的“别有用心”,平庸的“中级白”则是“掉以轻心”,对实际成效的“漠不关心”。“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做调查研究就要始终把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高不高兴作为检验调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标准,因而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对于转变工作作风,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全党团结统一,提升党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实践保障。(闫峻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