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 > 理论 > 正文

心系民需 肩扛使命

2025-10-10 08:56:05 | 来源: 安徽省潜山市五庙乡人民政府

“为民”二字重若千钧,它绝非口号标签,而是镌刻于初心的信仰坐标、躬身于实践的行动指南、贯穿于制度的治理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要求我们每一名党员常思“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根本问题,将“为民”情怀转化为“惟实励新”的日常实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基层干部唯有以思想淬炼夯实信仰根基、以实干担当破解民生难题、以制度创新激活长效动能,方能答好时代赋予的“为民答卷”。

常思“我是谁”,在理论清醒中校准为民坐标。“为民”服务的首要前提在于破除思想迷雾、筑牢信仰之基。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身份认同的模糊极易导致行动偏差,若将“公仆”异化为“官老爷”,便会脱离群众、迷失方向。因此,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学细悟“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实践逻辑,从“两个确立”中汲取政治定力,于“两个维护”中强化行动自觉。这要求我们时刻叩问“我是谁”,明晰“党的干部”身份属性——人民是执政之本、力量之源,我们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思想铸魂的核心在于推动理论武装从“知识层”向“方法论”跃迁: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将“人民至上”理念融入血脉;以职能职责对标研讨破除“本位主义”,确保政策制定与执行始终对标民需。唯有在理论清醒中站稳政治立场,方能避免服务群众时的“主观臆断”与“方法错位”,使为民初心从政治宣言升华为生命本色。

常问“为了谁”,在破解难题中彰显为民本色。“为民”的价值最终需通过实践成效来检验。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群众的笑脸是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尺。一些干部将“为民”简化为“填表报数”,导致惠民政策悬于半空,而真正赢得民心的,永远是那些“脚踩泥土、汗滴田埂”的实干者。因此,须将“为了谁”作为行动圭臬,聚焦民生痛点堵点精准发力。一要深入察民情:变“坐等上门”为“主动下沉”,走进农家院落、社区网格,听真声、察实情,从家长里短中感知民生温度;二要务实解民忧:以“钉钉子”精神攻坚“急难愁盼”,针对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短板,列出清单、限时解决,让“民呼我为”成为常态;三要创新惠民生:运用数字化手段优化服务流程,推动“一网通办”向基层延伸,以技术赋能提升服务效能。实干的关键在于破除“形式主义”迷思——避免“痕迹管理”替代实质成效,真正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衡量工作的终极标尺。

常悟“依靠谁”,在机制创新中筑牢为民根基。“为民”服务若仅依赖个人觉悟,易陷入“人走政息”的困境。临时性帮扶虽解一时之困,却难保长效,唯有构建制度化的民生保障体系,方能实现可持续服务。这要求我们深刻领悟“依靠谁”的治理哲学——人民群众不仅是服务对象,更是参与治理的主体力量。制度创新需聚焦三方面:一是完善民意响应机制:打通“12345热线”、数字平台、网格化体系的数据壁垒,建立“收集-研判-处置-反馈”闭环,确保民声“上得来”、政策“下得去”;二是强化群众监督评价:将基层服务满意度纳入考核核心指标,引入第三方评估,形成“干部围着群众转、绩效由百姓评”的导向;三是推动资源下沉基层:优化编制、资金、技术等要素配置,赋予基层更多自主权,让“看得见管得着”成为现实。更重要的是,以制度之力激活群众主体性,通过“村民议事会”“社区共建会”等平台,引导群众成为治理的“主角”,而非被动的“受体”,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汪恒)

责任编辑:张艺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