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大党员干部唯有深入扎实开展调查研究,锚定调研“实”“深”“新”,才能精准把握基层实际,有效破解发展难题、提升治理效能,推动基层工作迈上新台阶。
以足履之“实”,丈量原汁原味民情。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的需求是基层工作的“风向标”。真正充分务实的调研,应如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深、实、细、准、效”,党员干部要深入村舍民居,步入田间地头,走进工厂车间,到百姓炕上坐一坐,与群众心换心,倾听村民对村集体经济壮大发展的意见,关心社区居民对健身娱乐设施的需求,记录百姓对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如此才能精准把握社情民意,才能让调研成果转化为惠及人民的实际举措,才能让惠民政策落地生根。
以深潜之“深”,剖解盘根错节症理。基层矛盾问题往往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要求基层干部需秉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对问题抽丝剥茧。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遍布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入到最偏远、最贫困的乡村和农户家中,亲身感受贫困地区的真实面貌,了解基层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探索与实践。广大基层干部在调研中“身入”更要“心至”,全面深入分析现状,找准问题症结,才能制定出标本兼治的解决方案,为基层发展破除障碍。要通过“交换、比较、反复”的深入思考过程,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提炼规律性认识,才能形成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决策建议。?
以破立之“新”,开渠引源治理活水。调研工作的不断革新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的重要驱动力。当下基层工作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传统的模式难以满足新需求,基层干部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适应于新时代发展情况的调研理论和方法,推动调研工作提质增效。例如在基层治理调研中,面对治理效能低下等问题,应敏锐捕捉到信息时代发展趋势,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社区治安、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等智能化管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广大基层干部应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度,在调研工作中勇于创新工作理念、方法与机制,用调研实际推动调研工作创新,唯有如此,才能在新时代调研工作中汇聚起磅礴之力,为民生改善作出更大贡献。
当调查研究真正成为一股清澈、奔涌的源头活水,其滋养之力必将惠及国家治理的广袤原野,它最终指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摒弃浮躁之风,让双脚沾满泥土,将它拓印在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的画卷中,我们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李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