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 > 理论 > 正文

以共同体之魂聚合力,以团结之力绘新篇

2025-11-21 09:40:02 | 来源: 厦门市同安区五显镇溪西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中,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逻辑与时代价值,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结合文章精神与当前民族工作实践,可从历史根基、现实动力、未来路径三个维度深化思考,凝聚起各族人民共同奋进的磅礴力量。

一、锚定历史根基:从“血脉相融”中读懂共同体的必然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纵观五千多年文明史,从秦汉“大一统”格局下的民族交往,到隋唐“胡汉一家”的文化交融,再到元明清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巩固,各民族在迁徙、杂居、互市中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但当前部分地区在民族文化传承中,仍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如个别地方民族文化展示局限于服饰、歌舞等表层符号,未能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团结基因。对此,可通过推动“历史教育+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如新疆依托坎儿井、交河故城等文化遗产开展“行走的民族团结课”,让各族群众从历史脉络中感知共同体的形成必然,从文化根脉中增强身份认同。

二、激活现实动力:以“四维同频”筑牢共同体的发展根基

习总书记从信念、文化、经济、情感四个维度,明确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这正是破解当前民族工作重点难点的关键抓手。在信念层面,需进一步强化国家统一教育,但部分偏远地区仍存在宣传形式单一的问题。可借鉴西藏“国旗进万家”“政策宣讲直通车”等做法,用群众听得懂、易接受的语言和方式,传递“统一多民族国家必须共同维护”的核心信念。

在文化层面,要破解“各美其美”有余、“美美与共”不足的困境。云南“民族文化互鉴周”活动值得推广,通过不同民族非遗传承人同台展演、互学技艺,推动各民族文化从“各展所长”向“深度融通”转变,夯实多元一体的文化根基。

在经济层面,需持续缩小区域与民族间发展差距。尽管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取得显著成效,但部分民族地区仍面临“资源富集但转化不足”的问题。可参考青海“生态旅游+民族特色产业”模式,将民族地区的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产业链共建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印证“经济相依”的强大凝聚力。

在情感层面,要打破地域与民族间的心理隔阂。贵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的实践颇具启发,通过“邻里节”“共居共学共乐”等活动,让各族群众在日常交往中增进情感认同,把“中华民族一家亲”从理念转化为“互帮互助一家人”的生动实践。

三、迈向未来征程:以“共同梦想”凝聚共同体的奋进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民族工作已从“促进团结”向“铸牢共同体意识”升级,需要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国家发展大局深度绑定。

一方面,要强化青年一代的共同体认同。可通过“国旗下的演讲”“民族团结研学营”等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认识到,个人的成长、民族的发展与国家的复兴同频共振,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另一方面,要健全“全员参与、全域覆盖”的工作机制,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从“政府主导”向“全民行动”延伸,如内蒙古“草原儿女心向党”主题活动,让各族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最终汇聚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梦想提供不竭动力。(徐中楠)

责任编辑:周洋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