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坚持党建引领、机制创新、数字赋能和考核激励相结合,可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党建引领,夯实基层治理根基。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必须突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通过优化组织设置、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例如,可以通过组建跨行业、跨区域的党建联合体,推动党建工作向新就业群体、新空间延伸,实现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同时,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心应始终围绕服务群众,着力解决就业、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真正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推进机制创新,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基层治理需要构建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要完善多元主体参与决策体系,通过“百姓议事厅”“红色物业”等平台,凝聚居民、物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形成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此外,还要创新服务供给模式,例如打造“五社联动”升级版,依托“15分钟党群服务圈”实现群众需求精准匹配。在实践中,应注重为基层减负,清理过度留痕和不合理考核,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为群众办实事。
深化数字赋能,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要把握数字化赋能治理的大势,推动基层治理与“互联网+”“人工智能+”深度融合。通过建设智慧治理体系,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实现“一网通办”,让群众享受到更高效、更便捷的服务。同时,完善数字化网格管理体系,构建问题发现、任务分派、结果反馈的闭环机制,以数据互通带动干群互动,提升治理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用好考核激励,保障基层治理长效。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考核应注重实际效果,以党组织建设质量、党群关系满意度为核心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单位评优挂钩。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基层组织的运转经费,确保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员干部要立足岗位,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动力,在基层治理的“责任田”里精耕细作,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