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不仅是党的根本宗旨,更是基层工作的行动指南。当前,乡村振兴进入深水区,基层治理面临新老难题交织的挑战,发展与稳定的任务愈发艰巨。越是任务繁重,越需要基层干部沉下心、俯下身,从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抓起,在细节里践行初心,以“听民声、走基层、干实事”的务实举措,把民生“关键小事”办成“暖心大事”,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以“耳听八方”察民情,在倾听中找准服务方向。基层干部是连接党委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若不能精准捕捉群众的声音,就难以了解基层群众“想要什么、问题在哪”,服务就会偏离方向、失去温度,也无法将接地气的“金点子”转化为暖人心的“硬举措”。面对农村环境治理,弱势群体保障等涉及群众利益的大小事,尤其是要牢记住宗旨,主动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听真切的声音摸真实的情况。练就“听”的功夫,在村口的大树下与村民唠家常,听他们吐槽“村里的灌溉渠该修了”;到社区的凉亭里和居民拉近距离,记他们念叨“小区的健身器材不够用”。不仅要听顺耳的“表扬话”,更要耐住性子听逆耳的“批评语”,善于从“弦外之音”中发现潜在问题——比如群众抱怨“办事流程太复杂”,背后可能是服务机制的繁琐。通过“听”摸清实情、找准症结,才能让后续的举措更接地气、更合民心,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以“脚步丈量”知民意,在走访中拉近干群距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基层情况复杂多样,仅靠听汇报、看材料,永远无法真正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只有迈开步子、走进群众的“一亩三分地”,才能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感知民情,在手拉手的互动中凝聚民心。当年焦裕禄顶着风沙走遍兰考120多个村庄,用脚步摸清了“三害”的分布;黄文秀沿着山路走遍百坭村所有贫困户,用脚步记下了每家每户的难处。他们没有把自己当“旁观者”,而是用双脚走进群众的生活场景,让群众愿意打开心扉讲真话。当干部的鞋上沾了泥,与群众的距离就近了;当干部的脚步印在基层,群众的信任就多了。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远比“键对键”的沟通更有力量,能让民意诉求直接抵达决策层。基层干部唯有坚持“走下去”,让脚步踏遍每一个需要关注的角落,让身影出现在每一个群众需要的时刻,才能把民意摸清、把民心焐热,让每一份努力都能通向群众的幸福。
以“实干担当”解民忧,在行动中提升幸福指数。基层是干事创业的“主战场”,不是贪图安逸的“避风港”。置身其中,做就要做出实绩。迈入现代化新征程,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更应增强“事事关己”的责任感,秉持“造福一方”的使命感,不当“旁观者”,不做“局外人”,努力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上。要始终围绕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学会列清单,亮承诺,见实效;要摒弃“等靠要”思想,主动学习政策、钻研业务,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自己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行家里手;更要克服畏难情绪,把“群众的期盼”当成“行动的动力”,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敢于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基层干部唯有以实干为笔、担当为墨,在基层的沃土上深耕细作,才能把为民服务的“答卷”写在群众的心坎上,为基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乡村振兴的画卷更加绚丽,让群众的幸福之路越走越宽。(王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