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的每一步推进,都关系着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更连接着群众的幸福指数。减负不是降低工作标准,而是要剥离形式桎梏,让基层精力回归服务本质。形式主义破局的关键在于从“运动式整治”转为“制度性治理”。
要让制度真正发力,需抓住三个关键:1、既要细化文件篇幅、督查频次等量化标准,更要健全权责匹配机制,杜绝以属地管理名义转嫁责任。呼和浩特通过编制乡镇(街道)职责清单,上收46项不合理事项,正是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的实践样本。2、破除“材料政绩观”需重构评价体系。浙江临浦镇变“集中考核”为“重在平时”,内蒙古推行“村居吹哨、部门报到”,都是用“群众口碑”“问题解决率”替代“台账厚度”的创新探索。3、以赋能激发活力,减负不是“单兵突进”,而需“协同合唱”。上级部门应主动整合督查数据、打通政务平台壁垒,同时通过经费保障、晋升倾斜等举措为基层蓄能——呼和浩特将乡镇干部收入提高20%、定向招录31名优秀社区工作者,正是用暖心政策点燃干事热情的生动例证。
基层减负的成效,终究要靠群众的感受来丈量。当干部从“填表格、做台账”中解脱,把时间花在入户调解、产业帮扶上;当政策落实从层层转发变为精准滴灌,群众的急难愁盼得到及时回应,减负才算真正落地。正如苗向东在《人民日报》刊文所言,基层是感知民生冷暖的“毛细血管”,减负的最终目标,是让“神经末梢”更灵敏、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畅通。从数字达标到群众满意,从松绑减负到赋能增效,基层减负仍需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深化。唯有始终锚定为民实干的核心,才能让减负成为激活基层治理的源头活水,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根基。(邱皓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