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村(社区)工作已悄然发生了质的变化,大到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的落实,小到一桶油、一袋米的发放,曾经找百姓“收提留、折征、供应粮”的年代一去不复返,变为收“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紧随“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的推进,涉及百姓新增宅基地划定审批、产业规划等工作,把“三务公开”的重要性更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村(社区)干部的一举一动多关系百姓的冷暖。笔者通过近6年的村级工作经历,深知“不患寡而患不均”在老百姓心中分量很重。因此,“三务公开”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增渠扩面”、提质增效。
一是规范“三务公开”流程。落实“三务公开”,首先要解决公开公示的范围,要明确那些能公开,那些不能公开,那些只能线下公开,那些可线上线下同时公开,新增内容如何确定是否能公开等问题;其次,要确保公开内容的准确,要严格按照村级事务议事决策各项流程,充分发扬民主,尤其是全面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三个“一肩挑”后,加强对“一把手”全力的约束和监督,让圈里在阳光下运行十分重要。三是要制定公开的流程规范,“三务公开”涉及党务、村务、财务,要确保公开的内容经得起百姓“推敲”,公开后有不同声音要及时进行反馈,确实有问题的要有人承担相应责任,严防没问题时“你好我好大家好”,出了问题就“踢皮球”的现象发生,影响村(社区)“两委”的公信力、号召力、凝聚力。
二是注重“三务公开”覆盖。脱贫攻坚后,有效解决了道路、通讯等促进百姓学习、沟通、交流的渠道,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外出务工、增加收入,传统的公开栏公开方式显然难以取得较好的公开效果。因此,一要严防公开公示流于形式。要避免为了公开而公开,简单的在公示栏公开后,就不管有多少人看,不管是否被风吹雨淋,是否掉落等情况,影响公开公示效果。二要摸排公开公示受众群体。村级要清楚辖区百姓有多少外出务工,有多少在家务农,有多少行走不便的老人、残疾人等,针对不同的群体要采取不同的公开方式。三是要加强公开公示技能学习。当今社会,俨然已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不学习就是退步,学习得慢也是退步,村组干部要紧跟时代步伐,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过不了互联网这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的谆谆嘱托,不断向网络、向书本、向驻村帮扶干部等学习,加强互联网知识的储备、社交软件的运用。
三是拓宽“三务公开”渠道。在掌握辖区群众分布后,结合村级实际、村级干部素质,同一公开内容要注重拓宽公开渠道。一是线下公开方式要尽可能覆盖组级。对于传统的公示公开栏方式,要注重将公示内容拓展到村民小组一级,让更多的百姓知晓。二是线上公开方式要尽可能符合习惯。在探索使用网络公开时,要注重百姓使用网络的习惯,如,对于使用微信、qq较多的可通过相应的群或公众号等公开,对于常刷快手、抖音等短视频的要采用短视频形式公开。三是力争公开公示要尽可能保留痕迹。线上线下公开方式多种多样,但如何留痕却需要用心琢磨。线下公开公示要注意照片采集,线上公开注重走公众号、腾讯为村、短视频等可长期留痕的方式,直接扔QQ、微信群等方方式,简单但不便留痕备查。(云南省巧家县委组织部 刘荣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