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 > 文选 > 正文

做好群众工作要常怀“四心”

2022-09-06 15:17:35 | 来源: 中廉在线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群众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之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党排除万难,走向辉煌的根本法宝。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这块肥沃的土壤上,在人民群众之中生根开花。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我认为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常怀“四心”。

对群众要常怀感恩心。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作为党员干部,要对群众常怀感恩之心,让感恩成为动力,与群众的融合才会更自觉,更主动,才会更有成效。身入才能心近,心近方能生情。党员干部对待群众就要投入真情,充满亲情,把群众的事当亲人的事,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多办惠民利民的实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广大群众生活在基层,对民生的疾苦、人民的需求感受最深,了解最多,自然最有发言权。实践证明,在广大民众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藏”。能否当好“学生”,不仅考量党员干部的作风,检验党员干部的素质,反映党员干部的胸怀和追求,而且最终决定事业兴衰的成败。当前,我们一些党员干部信念淡化,浮躁趋利,人坐不下来,心静不下来,架子更放不下来,甚至怕“派头”不足损“威信”,怕门前冷落无颜面,怕“露脸”不够没位子,哪里还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每一个党员干部必须消除浮躁心态,增强务实精神,时刻坚持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不断提高自己适应力、创新力和公信力。

对群众要常怀公仆心。“民情”是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晴雨表”,也是明确努力方向的“指示牌”。共产党员是人民群众的公仆,任何时候都要恪守为民之责,始终用公仆情怀去察民忧,析民情,解民困,满民意。“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群众呼声往往关乎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它是一面很好的镜子。作为党员干部,就应该主动把办公桌搬到一线去,搬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呼声,多层面、多角度去听,不分大小,不论集中个别,不管直接间接,都要仔细听取,透彻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忧什么,把他们的呼声化为我们工作的方向和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同时,做群众工作还要练就一双慧眼,明察秋毫,明辨是非,凭着共产党人的政治敏感来感知群众的不满意、不赞成,从一些不同意见中寻找问题所在,并力求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面具看真象,透过形式看内容。做群众工作关键在于细致和深入,所谓“细致”,就要注重问题的每一个细枝末节,“深入”就要透彻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可我们有些同志,做群众工作只满足于开开会,讲讲话,发发文件,迎来送往,不去认真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有的在检查、考核工作时,满足于听汇报,看“硬件”,走马观花,以偏概全,不去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反映,无法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这样就会陷入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泥潭,就会走到人民群众的反面。如果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能做到村组干部喊得出名,普通群众叫得出姓,碰到群众“讲土话”,进村入户狗不叫,有坐“灰板凳”的真诚,有睡土炕头的勇气。经常“身入”基层、“心入”群众,与他们打成一片,沉下身子,放下架子,就能深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对群众要常怀同理心。做群众工作的秘诀,不仅在于经常,更应在于及时。“及时雨”讲究的是时效、实在,“雨后伞”则是沽名钓誉,摆花架子。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对事关群众利益的事情必须办好办实,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真真切切感受到。也就是说,话要触到群众心灵中,情要暖到群众心窝里,事要办到群众心坎上,来不得半点虚情假意和矫揉做作,更不能口是心非,开空头支票。常为深爱含泪水,唯恐蹉跎误苍生。我们在欣喜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给多数群众带来福祉的同时,更要有一种觉悟和勇气去面对群众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经常给予群众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锦上添花”容易看出成效,展示政绩,但未必是好上加好,过之则劳民伤财。“雪中送炭”虽然没有轰动效应,但却能药到病除,缓解民疾。在繁杂的群众工作面前,要区分轻重缓急,另辟蹊径寻找办法。具备解决条件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不能拖而不决、议而不办;不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要拿出规划,做好解释;不具备条件又没有政策支撑的问题,要倾情安抚,并给予人道主义关怀。“雪中送炭”与“锦上绣花”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政绩观,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要乐于雪中送炭,不当作秀演员,不搞形式主义、面子工程。唯有这样,温暖才能真正送到群众心坎上,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

对群众要常怀坚守心。提到群众工作,不少同志头痛,一旦碰到群众上访,总是推,千方百计回避。为什么这样,无非就是怕被群众缠住,怕挨群众批评。一言以蔽之,就是“怕难”,不愿担责任。面对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愚公为什么不回避、不怕难?因为他有一个信念:现实回避不了,困难只有克服,搬掉眼前的两座大山,才能给自己、给子孙后代找到出路。我们共产党人应该学习愚公,工作有困难,要勇于面对,群众有期盼,要主动满足,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面对愈加复杂的群众工作,我们必须要像愚公那样勇担责任,开动脑筋,竭尽全力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求得群众的理解、配合和支持。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特别是贫富差距拉大、不公平因素增多,导致小数群众心理失衡,甚至对党和政府产生怨恨情绪和对抗心理,这更增加了我们做群众工作的难度。面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殊性,我们更要发扬“愚公移山”的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把帮民富、解民忧作为化解群众积怨、增进干群至信、联络官民感情的突破口。“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只要我们党员干部确定能够从群众中来,也愿意到群众中去,就一定能够满足民众期盼,做好群众工作,完成发展任务。(云南省巧家县炉房乡 李发广)

责任编辑:陈陈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