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曾讲到,年轻干部要甘当“小学生”,不懂就问,不耻下问,切忌主观臆断,不懂装懂。作为新入职的选调生,近期在党校参加的初任培训让我重新做起了学生,作为一个公职人员,这次的培训不再是为了拿到一个“好成绩”,而是要增强自己的“硬实力”,为即将到来的基层工作打下基础。为此,作为年轻干部,在工作中要多学多问,以工作生活中的各种人、事、物为“师”,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以书本为师,打好理论知识的“基础功”。年轻干部要用最新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正确领会党的大政方针,才能“落脚无偏差,做事不出错”。无论是对于工作业务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是对于党的理论政策的学习,都要学会读书、善于读书,别人的转述或有偏差遗漏,书本上的知识更为面面俱到。党史、党的理论以及新时代理论知识相关书籍年年都有新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也在2022年6月出版了第四卷,党员干部应该在工作之余认真研学,亦应当在碎片化时间中利用学习强国等平台掌握时事热点,从中汲取最新、最先进的知识,并切实落实到工作过程中去。
以同事为师,学到工作经验的“硬实力”。孔子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工作中,身边的领导同事就是最好的学习对象。在党校培训中,来自各地的选调生朝气蓬勃,学识渊博,有想法、有志气,是很好的学习交流对象,在交流中会碰撞出灿烂的思想火花。作为刚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的新人,需要时时刻刻保持一份谦虚的学习心态,多观察、多思考、多学习,大到对上级布置工作的理解,小到对一个用词的斟酌,都可以向同事请教学习,他们是相关工作的行家里手。而这些经验本领,都是未来工作中的“硬实力”,可以帮助年轻干部快速成长。
以群众为师,内化基层工作的“软实力”。“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和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一个政策好不好,要看群众是哭还是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为一名选调生,基层是我们未来的战场,人民群众就是最好的导师和评价人。初出校园,身上难免还带着点“学生气”,在老百姓眼中难免会有点“掉书袋”,说话做事或许会被群众“挑刺”,但要勇于承担这份落差感,耐心地听取人民群众的心里话和批评话,说话做事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在农村里,很多“大道理”并不能入耳,和群众打交道的方法正是潜藏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需要洗去学生气,学习农村的沟通工作方式,把自己“晒黑”,真正融入基层中,向群众学习,把工作经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几日的培训让我真正认识到了作为一名选调生的责任和义务,导师的经验分享更是让我明白所存在的不足。在未来的工作中,不仅需要脚踏实地,也要留只耳朵听,听一听最新的理论知识,听一听同事的评价,听一听群众的需求,抱着一颗“归零”的心态,从头学起,从“心”学起。(中共义乌市委组织部选调生 何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