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新华社电题“一名组织部长的生命答卷——追记青海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朱治国”的报道在广大青年干部中引起巨大反响。朱治国从事组织工作近20年,始终勤勉敬业、恪尽职守,终因积劳成疾,生命定格在43岁。他选择扎根基层,拼命实干,勇于担当,严守底线,最终燃尽生命,向党和群众交出了一份伟大的“生命答卷”。作为青年干部,在沉痛悼念和深切缅怀的同时,更要读懂答卷密码,继承榜样力量,续写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筑牢“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理想信念,做好扎根基层的“螺丝钉”。基层是一片广阔天地,是最能反映国情民意的地方,年轻干部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才是青春该有的模样。朱治国大学毕业后,没有留恋城市,通过考录后服从组织分配,到距离西宁市800公里以外的戈壁乡镇工作。只要下乡,他都翻出地图勾画标记,“全省4149个村庄,已走完一大半”。“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广大青年干部要敢于去条件艰苦地区,走出“院门”、走进群众“心坎里”,多接“地气”,多粘“土气”,在“家长里短”里拉近干群距离,在老百姓的“好评”“点赞”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发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精神,当好敢于担当的“顶梁柱”。实干是最好的担当,担当是最强的实干。朱治国愿当基石,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半夜甚至通宵,通过思辨性的报告、系统性的规划,综合性强的文稿,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让群众信任。他展开调研,制定激励办法,提升村干学历素质;深入乡村考察,提高村干报酬待遇,以真情实意对待基层干部,以敢于“拍板”的担当精神赢得广大基层干部信赖。作为青年干部,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增强责任意识,发挥朝气蓬勃拼搏精神,树立创新创造理念。真正做到敢于担当、善谋实干、实事求是、锐意进取,扎扎实实作出业绩,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负历史。
永葆“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气满乾坤”的自修自律,系好清正廉洁的“安全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朱治国在组织部门工作多年,手中的权力,一尘不染。不为异地两年的妻子调动“找关系”,也不给好朋友个人发展方面给一丁点“帮助”。正是这种“零污染”,成就了朱治国和他分管工作的清风正气,他带出来的干部,都敢说真话,知道劲儿往哪儿使。年轻干部要对标先进,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要培养、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以两袖清风的正气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创造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新辉煌。(安徽省潜山市梅城镇人民政府 查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