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者生民之源,天下治乱,国家废兴存亡之本也。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发表署名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出:“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广大党员干部要清楚认识到农业是基础,基础不牢,大厦不稳,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的文章精神,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三个方面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让中国人的饭碗里装更多的中国粮。
藏粮于地守牢“耕地红线”,确保粮食稳产丰产。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基础在耕地。万物土中生,寸土如寸金,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咐。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中对于耕地占补平衡、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耕地保护责任等作出系统部署,经过长时间努力,我国牢守18亿亩耕地红线。各地党委政府要切实扛起保护耕地责任,坚持藏粮于地,大力实施农业四控,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以“钉钉子”精神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严防“割青毁粮”等现象出现;要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既要保证耕地面积足,也要确保耕地质量优,多措并举、综合发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
藏粮于技点亮“科技之光”,推动粮食产能升级。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利器在科技。种业作为农业的“芯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推进种子科技创新,加强科技与农业之间的有效衔接,是实现粮食产量量的突破和质的跃升有效法宝。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要在农业科技工作中突出应用导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户去,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发展理念,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用好当地农科院的科研资源,加强双方在产、学、研、用各方面合作,要在关键技术上下足“苦功夫”,注重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避免被“卡脖子”的风险,为粮食安全破阻力、增动力、添活力。
藏粮于民盘活“乡土人才”,打通粮食产业活水。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关键在人才。一方面要狠抓农村干部队伍这一关键少数,根据中央对新时代粮农的要求,结合当地特色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将新时代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如何发展特色粮食产业纳入培训课程内容,为村干部“充电”综合素质。通过开展“擂台比武”活动,让村干部晒出成绩、比拼成效,在实地观摩和交流研讨中进一步提升带头致富能力。另一方面要把粮食产能藏在粮农素质中,让懂农业、爱农村、有知识、懂技术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标配。对村里劳动力实施精准分类培育工程,选派合作社负责人、种植大户等到先进地区“拜师学艺”,将农村青壮年、回乡大学生、退役军人和返乡农民工作为重点对象,根据个人优势特长围绕特色农产品、农村电商、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需要,量体裁衣开展专题培训,大力扶持、培育造就一批高素质“新农人”队伍,壮大推进保护粮食安全的主体队伍力量。(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委员会 聂金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