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干部,“干”字当头,当撸起袖子加油干。基层干部要想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就要敢于置身脱贫攻坚、生产发展、项目建设一线中磨炼意志、练就本领、重塑自我,积极研究解决各类复杂矛盾、各种烦琐工作、各项民生工程等基层课题,低下头、沉下心、俯下身去听民意、集民智、解民困、惠民心,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
入基层,让惠民工程的落实不越位。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为基层干部,如果高高在上,不放下身段、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就无法向群众介绍惠民政策的内容和好处,群众就对惠民政策不了解,就可能会导致群众对惠民政策不支持,最终就会导致惠民目标难以实现。以农村改厕工作为例,部分群众之所以会产生抵触心理是因为有些老人家从出生以来就是旱厕已经成为习惯,不仅如此,旱厕里面的排泄物还能作为农作物的肥料,但是更大的原因是村干部未能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意愿和现实情况,同时还“一刀切”地制定改建计划。这种做法,直接导致部分建设目标脱离实际情况,从而造成各种问题。因此,基层干部应深入基层,宣传惠民政策,了解群众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方案,为政策的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民生,让惠民工程的落实不错位。惠民政策一定要关注民生,关注群众的实际问题,发挥“普惠”作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组织改革促进城乡公平,让每一位参考学者有出圈的机会。基层干部一定要重视每一项关系民生的政策,在政策落实过程中,要注重细节、讲究方式方法,让政策落实做到真正的顺民心、合民意。
办实事,让惠民工程的落实不缺位。“民有所呼,我必有应;民有所难,我必有助;民有所忧,我必有虑;民有所求,我必有为。”“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对于惠民政策的落实,基层干部要拿出百倍的信心、百倍的干劲、百倍的毅力,真正做到脚踏实地地办实事,获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让惠民政策真正惠民、利民,让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贵州省锦屏县偶里乡人民政府 龙景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