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强调“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调查研究时能不能敲开群众的门、坐下群众的板凳,直接影响调查研究的效果。作为年轻干部,可以利用三个“生活问题”,打开群众的话匣子,走好走实调查研究的群众路线。
问日常生活,从“柴米油盐茶”中提炼“安全指数”。衣食住行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是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层次的关键,也间接反映地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和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调查研究时常常走进村民的家,与村民围坐一起拉家常,朴实的话语让老百姓倍感亲切。问日常生活,一方面快速拉近与群众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从侧面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年轻干部可从四个角度和群众“聊得火热”,一问收入,家庭收入靠什么、支出有什么,“困难有哪些”;二问就业,家人何处就业、子女何处就读,“成绩怎么样”;三问医疗,健康情况如何、大病补贴如何,“看病方便吗”;四问邻里,村里谁发展最好、谁生活最苦,谁口碑最好、谁口碑最差,“谁最有出息”——利用“家常话”打开话匣子,收集百姓的经济信号,迅速绘制调查研究的“星图”。
问政治生活,从“有事好商量”中提炼“获得指数”。“积极发展基层民主”,群众参与政治生活就是参与基层直接民主,群众行使政治权力就是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关键在“人民”和“过程”,是一种全体人民都能参与的民主形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问政治生活,就是要问群众参政议政、讨论协商的参与度。年轻干部可从政治生活的每一片“叶子”来全面调查,包括村民议事、代表选举、民意上达、村集体发展、村干部履职以及党员的党组织生活等方方面面——利用“问卷表”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摸清群众的政治参与度,全面绘制调查研究的“网格”。
问精神生活,从“最美夕阳红”中提炼“幸福指数”。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富裕包含着精神富裕。调查研究群众的幸福感,精神上的幸福感不可或缺。问精神生活,要关注不同的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如“一老一小”、残障人士、低收入户等。在走访过程中,一方面要了解居民的文化生活,包括业余生活、文体活动、场馆设施等;另一方面要了解当地的文化氛围,包括人居环境、人文景观;此外,可以利用互联网调查地区的历史文化,从中发现历史与居民精神生活的内在联系和潜力——利用“互联网”掌握最新动态和最广泛资料,走访才能有的聊,深入了解群众的精神生活,深刻绘制调查研究的“插画”。(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油竹街道 杜梓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