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融通起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立足当下、开拓进取,也要回望历史,总结经验,广大党员干部要在传统文化精髓中汲取“养分”、打开思路、凝聚力量、坚定信念、砥砺前行。
从“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的儒家思想中领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儒家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长存不衰的生命符,“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在儒家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其理论源头来自于周代的“敬民”“保民”思想。我们党的群众观、人民观正是“仁”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延续。党员干部在开展工作时,要时刻牢牢把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用心去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事。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以“俯首甘为孺子牛”为信条,坚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从“以自然之力,智谋天下”的道家思想中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道家思想主张不脱离自然,与自然和谐为一,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言与习近平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加快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绿色发展升级改造,未来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将成为我国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党员干部要把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当作开展工作的行动指南,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信仰者,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弘扬地域文化,加强对资源的高效利用,最大程度发挥资源重要作用,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从“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法家思想中领悟“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法家思想强调“不别亲疏,不疏贵贱,一断于法”,是司法公正在中国历史中的最早体现。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党员干部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群众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在基层为全面依法治国打好基础。充分发挥法治在基层治理中的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法治建设,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气。(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委组织部 李丹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