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元保费,守护一整年安康。”2026年度城乡居民医保集中征缴大幕已拉开,从10月至12月底的缴费窗口期,不仅是政策落地的关键节点,更是社区与居民同心共筑健康防线的生动实践。医保作为民生保障的“压舱石”,其收缴工作的每一步推进,都藏着民生温度与治理智慧。
医保是“救命钱”,更是“定心丸”,这份保障的价值在急难时刻尤为凸显。甘肃积石山的马尕武曾是拒绝参保的“老顽固”,2023年因严重肺损伤住院,12.74万元医疗费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多重保障后,个人负担大幅减轻,让他真切感叹“医保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同样,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孕妇马奴达叶,3.2万元医疗费依靠医保大幅报销,让她在绝境中顺利诞下新生命,重拾生活希望。这些故事印证着同一个道理:每年按时缴纳的医保费,看似是小额支出,实则是抵御疾病风险的坚固盾牌,是家庭应对意外的“缓冲垫”。2026年缴费标准确定为400元/人,却能换来从门诊到住院的多重保障,这份“投入产出比”背后,是国家民生政策的深情守护。
医保收缴不是简单的“收钱记账”,而是社区治理精细化的试金石。面对居民结构多样、需求不一的现实,基层干部用创新服务破解收缴难题。黄山洽阳社区推出的“三个一”服务包直击痛点:为老人上门代办缴费、请家庭医生解读政策、用“智能预警+人工兜底”的三级提醒机制确保不漏一人,更通过“红黄绿”三色管理法,为自主缴费群体、需协助群体和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精准服务。呼和浩特安居社区的网格员张梅则用更具温度的行动诠释责任,接到高龄独居老人的求助后,她不仅上门协助完成缴费,还细致询问老人起居,用贴心服务赢得“比子女还周到”的称赞。从微信、支付宝等线上渠道的普及,到职工家庭账户共济代缴的创新,再到“医保明白人”下沉小区的兜底服务,社区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技术提升效率,让收缴工作从“任务驱动”变为“服务驱动”。
收缴工作的顺畅推进,更离不开居民的理解与主动配合。医保政策的红利,需要主动参保才能兑现。马尕武在康复后主动当起政策宣传员,用亲身经历劝说乡亲参保,正是居民从“要我保”到“我要保”观念转变的生动体现。2026年的缴费政策明确了不同缴费时段的待遇享受起始日,12月底前缴费可从次年1月1日起享受待遇,这需要居民算清“时间账”,主动规划缴费节点。在操作层面,不少居民主动学习线上缴费流程,年轻家庭帮老人代办参保,邻里间分享缴费经验,这些自觉行动让收缴工作形成良性循环。当居民主动核对参保地信息避免错缴,当务工人员委托家人代缴保费,当特殊群体及时反馈困难,每一份配合都是对自身健康的负责,更是对社区工作的支持。
医保收缴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受益者。2026年的医保缴费窗口已经开启,社区干部的脚步还在奔波,政策的温度仍在传递。当我们主动完成缴费,就是为自己和家人筑牢健康防线;当社区干部把服务做到心坎上,就是把民生保障的网织得更密。这份双向奔赴的默契,终将让医保政策的阳光照亮每个家庭,让健康保障的基石更加坚实。(陈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