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路过辖区广场,发现原本杂乱的角落多了一处“共享工具屋”,里面放着居民捐赠的扳手、剪刀、打气筒,旁边还贴着一张手写的“借用登记本”。打听后才知道,这是几位退休老人一起商量出的主意,既解决了大家偶尔需要工具的难题,又让闲置物品“活”了起来。这件小事,恰好道出了社区治理的核心——它从来不是社区工作人员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每个居民参与的“大合唱”。
过去提起社区治理,不少人会觉得是“社区的事,与我无关”。比如小区垃圾分类,总有人嫌麻烦随手乱扔;楼道里的杂物堆积,大家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只抱怨却不行动。可社区是每个人生活的小家,电梯坏了、路灯不亮、停车位不够,这些问题最终影响的还是自己的日常。现在越来越多社区意识到,治理不能 单向灌输,而是要双向互动。有的社区建了居民议事群,大家有想法随时在群里提;有的社区定期开“小院议事会”,搬个小板凳就能聊问题、出主意;还有的社区让居民当楼栋长、片长,负责收集邻里需求。这些做法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 参与者,很多难题也因此迎刃而解。
当然,社区治理也需要巧劲儿。不是所有问题都靠“管”,更多时候要靠“连”——连接居民的需求,连接可用的资源。比如针对上班族没时间接孩子的问题,社区可以联动周边学校、退休教师,办起“四点半课堂”;针对老人吃饭难,能联合爱心企业开“老年助餐点”。这些做法没有复杂的流程,却能精准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毕竟,社区治理的最终目的,不是追求整齐划一,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在社区里感受到便利和温暖。
说到底,社区治理就像织一张网,社区工作人员是主线,居民的参与是支线,只有主线拉得稳、支线织得密,这张网才能兜住大家的需求。每一份参与,都是让社区变好的“金点子”。(邱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