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工作中,常有干部感慨:“坐在办公室想破头,问题还是一堆愁。”面对老旧小区改造的协调难题、老年人防诈骗的宣传困境、乡村振兴的产业瓶颈,仅凭报表数据、会议讨论,往往越想越迷茫;可一旦走出办公室,到群众中听一听、看一看,思路反而豁然开朗。这正印证了“‘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走’到群众中全是办法”的深刻道理。作为直面群众、扎根一线的基层干部,我们必须打破“办公室思维”的围城,用“铁脚板”丈量民情,从群众智慧中寻找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走”出来的办法,藏在群众的“心窝里”。群众是基层工作的“源头活水”,他们最了解身边的痛点难点,也最有解决问题的“土办法”“好点子”。就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时,有的干部在办公室里设想“统一清运、集中处理”,可走访后发现,村民更认可“门前三包、积分奖励”的模式——既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又降低了管理成本;开展防诈骗宣传时,单纯在办公室里印传单、开讲座效果有限,走到集市上、公园里,听老人说“就怕有人装亲戚借钱”,才调整出“情景模拟、方言宣讲”的方式,让防骗知识真正入脑入心。基层的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有群众的“鲜活诉求”;每一个难题的破解,都离不开群众的“智慧支持”。当干部弯下腰听群众说话、沉下心问群众办法,就会发现:那些看似棘手的矛盾,群众一句话可能点醒“迷局”;那些反复出现的问题,群众一个建议就能找到“出路”。“走” 到群众中,不是简单的“走过场”,而是带着问题去听、怀着诚意去问,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让办法从“办公室” 来到“生活里”。
“走”的自觉,要成为基层干部的“基本功”。从“坐办公室”到“走群众中”,不是一次两次的“临时行动”,而要成为基层干部的工作常态、行动自觉。一方面,要养成“蹲点调研”的习惯,把办公室“搬”到群众身边—— 在社区广场设“议事角”,在村口大树下开 “院坝会”,在商户店里聊“经营难”,每周定个“走访日”,每月办次“恳谈会”,让听民声、察民情成为日常。另一方面,要练就“问计于民”的本领,既会 “听真话”,也能 “取真经”——面对群众的“吐槽”不回避,从抱怨里找问题;面对群众的“土办法”不轻视,从经验里找思路。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闭环落实”的机制,把从群众中收集的办法转化为具体行动:群众提出的“增设小区充电桩”,就抓紧协调资源推进;群众建议的“优化办事流程”,就及时调整服务方式,让“群众办法”落地为“民生实效”。
基层工作的“根”在群众,“魂”在实践。对基层干部而言,办公室里的报表再细,不如群众口中的实情;会议上的讨论再热,不如田间地头的行动。唯有放下“架子”、走出“屋子”,用“脚下的泥土”换“心中的底数”,用“群众的智慧”破“工作的难题”,才能让“问题清单”变成 “满意清单”,让基层工作真正扎根在群众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