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自党的十二大将“干部四化”方针列入党章以来,选拔任用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四化”干部一直与改革开放新形势并行,无数朝气蓬勃、年轻有为的干部踊跃在基层一线、领导一线,为新时代干部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然而,一些案件呈现出的腐败低龄化、年轻化现象,又给我们敲响年轻干部贪腐的警钟。我们作为青年干部,是手握公权力、担当历史使命、肩负为人民服务重任的“关键少数”,理应慎独、慎初、慎微,掌好“心中秤”,算好“良心账”、当好“百姓官”。
一是不以权谋私,掌好私利和公利的“公道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公私”关系作出重要论述,指出作为党的干部就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新时代青年干部大都面临着购房、结婚、育子、赡养等现实压力,进入单位走向领导岗位后,如果不能克己奉公、坚守初心,就有可能从思想上混淆公与私的界限,将私利凌驾于公利之上,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私人利益,导致违纪违法。因此,青年干部想要掌好这杆“公道秤”,就必须把好“秤星”,审慎权衡公与私的比重,克制自身的私心、私利、私欲,将公私分明作为基本操守,并向着公而忘私的崇高境界不断攀登,才能把群众装在心里,经受的住考验。
二是不纵权纵欲,掌好欲望和定力的“尺度秤”。古往今来,被内心欲望淹没的人不在少数,有的人财迷心窍、来者不拒;有的人纵情酒色、色令智昏;有的人追求奢靡、迷失自我;有的人嗜赌成瘾、东拆西补;有的人价值错位、心态失衡。这其中也不乏青年干部,他们思想敏锐、思维活跃,但缺乏定力、缺少自控,面对形势复杂的社会思潮和霓虹璀璨的缤纷诱惑难免会有欲望的碰撞和心理的犹豫,这就需要我们把控好欲望和定力的量与度,给欲望按上闸门、给行为划上边界,用适当的欲望成为自己进取之基、成功之梯、动力之源。同时也要牢记政治身份,常掸心灵之尘、多思贪欲之害、紧绷律己之弦,真正做欲望的主人。
三是不心存幻想,掌好侥幸和敬畏的“良心秤”。解剖贪腐案例,根源动机总少不了“侥幸”二字,实践证明,侥幸的最后一定是大不幸。那些以身犯险的党员干部在一句句“也许没事”、“别人也收”、“没人知道”中迷失自我,逐渐突破了拒腐防变的思想底线。这种“侥幸”体现在年轻干部身上,还有一定的技术性和隐蔽性,少数人利用自身较高的学历和专业技能,钻工作系统和监管制度的漏洞,得逞后发现并无大碍,由此助长了侥幸心理,进而一发不可收拾。“心存侥幸,不如心存敬畏。”年轻干部要以敬畏之心消除侥幸之念,力戒“也许没事”的侥幸心理,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把主要精力回归到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上,才能正本清源,永葆本色。(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腊口镇人民政府 季千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