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擘画了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广大党员干部应当如何将宏伟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关键在于执好“理想信念”、“创新突破”、“为民服务”这三支笔,以实干为墨,在新时代画卷上描绘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图景。
执“理想信念”之笔,浓墨重彩绘就“忠诚底色”。信仰指明方向,信念凝聚力量。从脱贫攻坚“不落一人”的郑重承诺,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重大突破,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十五五”时期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过渡期,面对世界格局的深刻变革和国内改革的深水区,更需要理想信念指引方向。党员干部应当以“固本培元”的自觉夯实思想根基,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在理论钻研中校准方向,避免陷入“思维定式”,在红色传承中吸收“精神滋养”,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更要在实际工作中淬炼“政治品格”,将理想信念转化为服务基层、推动发展的具体行动,让每一步奋斗都朝着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扎实迈进。
执“创新突破”之笔,挥毫泼墨勾勒“发展亮色”。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核心引擎,更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十五五”时期,产业升级的“硬骨头”待啃,科技自立自强的“攻坚战”待打,满足于“过去怎么办”、困顿于“别人怎么干”,就无法开辟新局、赢得未来,创新正是我们突破困局、开辟新路的“核心驱动力”。广大党员干部要跳出“经验主义”的桎梏,挣脱“惯性思维”的枷锁,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直面“卡脖子”难题。既要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勇当“先行者”,实施产业基础再造与产业链升级工程,聚焦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打造以龙头企业为“头雁”、专精特新企业为“群星”的先进产业集群,推动产业体系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跃升。也要在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中敢为“突破者”,大力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破除各类隐性壁垒,搭建“放得开、管得住、服务优”的治理体系,营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包容环境,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
执“为民服务”之笔,细密工笔刻画“幸福成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脱离群众的发展如同“无本之木”,失去民心的工程好比“沙上筑塔”,唯有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才有意义、事业才有根基。进入“十五五”,群众需求从“有没有”转向“优不优”,就业质量、医疗便利等“民生细节”成为新期盼。广大党员干部要做民生“运营专员”,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放下“官架子”,坐上“农家炕头”“社区板凳”,把群众的“急难愁盼”逐条记录、分类梳理,建立“民生台账”,确保问题不遗漏、诉求有回音;推动公共服务下沉,像铺设“民生管网”般延伸到村、社(区)末梢,让养老服务站、健康驿站、文化书屋等便民设施“遍地开花”,解决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不便,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发展的温度,让共同富裕的“幸福画卷”在点滴实干中徐徐展开。(赵亚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