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四川眉山、宜宾等地,深入农村、文物保护单位、学校、企业等进行调研,对当地民生需求十分关注。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要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让民生“大树”枝繁叶茂。
树木之所以能够成长为参天大树,是因为它的根系牢牢扎根土壤,吸收养分,经过风吹雨打,顽强的生长。同样民生大树想要郁郁葱葱就需要党员干部扎根群众“土壤”,服务群众,牢记为民之责,才能汲取生长力量,茁壮成长。
扎根群众“土壤”,一枝一叶尽显爱民之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民生念兹在兹,人民二字对于共产党人来说重千斤,为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前进的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荆棘载途,党员干部依旧要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主心骨,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做虚心向学的小学生,深深扎根群众,汲取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增长头脑,增强本领,不断造福人民,把“人民情怀”深深地烙印在党员干部的基因里。
扎根群众“土壤”,丝发之事践行利民之举。“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群众利益无小事,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小事”,反映着社会稳步发展的“大事”。要走到群众的生活中去,唠家常、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秉持一颗为民真心,少些畏难情绪,多些处理问题的耐心、用心,将“群众想什么”与“政府干什么”精准对接,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清单”的同时谋划更多利民之举,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扎根群众“土壤”,实干担当常怀敬民之心。“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人民常常被喻为树木枝叶的根本,被视为民生是否向好的镜子,对于执政者而言,人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敬民之心不会自然保质保鲜,久不滋养就会干涸枯萎,很容易就忘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敢字为先,干字当头,打头阵,冲在前,多对标先辈先烈,先进典型,“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除“病毒”、防“污染”,坚决破除“官本位”思想,不做花架子,做好群众的连接线,从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向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转变,用扎实的作风让人民群众奔向幸福生活。(双辽市委组织部 邢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