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今天来回顾历史,是因为我们尊重历史,我们更不忘历史。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101年,从南湖游船到八一枪响,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火到建国大业,从改革开放到民族复兴。这101年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指引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而在这101年的光辉历程中,最为壮丽的篇章就是延安的十三年。
3000多年前,这里被称为鬼方,后来人们又将这片土地称作肤施,然而她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延安。历史的变化常常出人意料而又趋势使然,1935年10月,随着一支工农红军队伍到达陕北,这片土地开始改变她的容颜。但是红军初到延安时,也遇到了不小的麻烦。因为国民党的军队曾来到这里抓壮丁拿东西,给老百姓带来了不小的精神创伤。所以红军刚来的时候,老百姓还没有搞清这个情况,以为国民党军队又来了,所以当时能跑的就跑,能躲的就躲。为了消除他们的顾虑,毛泽东带领红军战士们:白天,帮助农民打扫院子,挑水,劈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晚上,他们仍旧冒着初冬的寒意,露宿荞麦地中,秋毫不犯,生怕吓到当地的老百姓。俗话说,日久见人心,时间长了,老百姓慢慢感觉到,这些人不一样,他们是人民的队伍、是为人民服务的队伍。后来,他们主动为红军送粮食、做草鞋,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革命第一线,军民鱼水情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与此同时,在全国各地的、千千万万满怀爱国热忱的青年,通过各种途径知道了延安,为了同一个理想和目标涌向了这里。他们说,“我们不怕脚底板走烂,只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饭,不能到前方抗战;只怕取不上延安的经典,不能变成最革命的青年。”在奔赴延安的队伍中,有的是富家子弟、有的是大家闺秀,是什么让他们义无反顾,来到了延安呢?不就是那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吗?
延安13年,经历过日本侵略者的“三光政策”、国民党反动派的“防共溶共限共”、我们内忧外患、经济困难、思想蒙尘,但是这一系列挑战都没有让中国共产党倒下,延安13年,我们党利用地域优势,实现了由弱变强、转败为胜;延安13年,党员人数由4万人发展到121万人;延安13年,毛泽东在最小的司令部,指挥了最大的战争;延安13年,革命精神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孕育而生、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延安时期是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时期。”这句话充分诠释了延安十三年对我们党的深远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来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现在的我们,已经踏上了新的赶考之路,我们深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条路还很长很长,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有人说我们是“躺平”的一代,但是我们要向世人证明,我们是敢于走出舒适圈、勇闯无人区的“内卷”一代,我们要拿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敢力量、拿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拿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始终牢记使命,以只争朝夕、唯旗是夺的姿态,永葆革命精神,永葆进取之志,彰显我们新一代人的勇敢无畏和硬核担当。(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委保密机要局 李冬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