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杂志刊发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文章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坚持用好“五心”,切实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传达出的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接稳接力棒,跑好新征程。
坚定“创新”信心,养“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的锐气。《周易》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从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到“蛟龙号”号万米深潜逐梦深蓝、嫦娥五号九天揽月筑梦苍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创新基因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中国人怎么不行啊?”的“钱学森三问”更是透露出中国人“不法古不修今”的创新锐气。党员干部当学习先辈楷模的创新自信和自强精神,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精神的原子弹”,紧紧扭住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这个“牛鼻子”,跑出复兴强国的“加速度”,助力实现“中国梦”。
掌握“协调”慧心,取““千钧一羽,轻重在平衡”的真气。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科学方法论。它的哲学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党员干部要学会立足于具体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看待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协调发展讲究“统筹兼顾”。面对错综复杂的新形势、新挑战,党员干部更应该主动增强明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能力,无论是干事情还是做决策,都要分轻重缓急,依次进行。要领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深刻内涵,用好“统筹兼顾”这把利剑,在正确处理好工作和生活、理想和现实、知与行、权与责的关系中壮骨强筋、增长才干、服务人民,争做疾风劲草,争当烈火真金。
用好“绿色”耐心,增“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的底气。绿色发展要久久为功,深耕细作,既急不得也等不得。党员干部要耐心钻研,主动探索让群众既看得见“绿水青山”,也摸得到“金山银山”的途径和方法。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把握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互为支撑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让绿色经济成为共同富裕的底色。让优良生态成为经济发展的底气,党员干部一方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另一方面要用“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的坚守耐心深耕“希望的田野”,如此才是绿色发展的最好诠释,绿色发展的理念才能深入人心。
保持“开放”恒心,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大气。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古往今来,人类从闭塞走向开放、从隔绝走向融合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党员干部切忌局限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应心怀“国之大者”,坚持“拉手”而不“松手”,“拆墙”而不“筑墙”的方法论,用开放的眼光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以开放的姿态谋求更长远的发展。善弈者谋,善谋者致远,中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发展的中国道路,在世界大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守好“共享”初心,长“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志气。广大党员干部要立志为民不惧难,厚植“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民情怀。要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原则,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也要分好“蛋糕”,让人民群众共享新发展成果。初心易得,始终难守。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时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根本标准,在奋力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接近和达到共同富裕这个最终目标,才能牢牢守住人民的爱戴和拥护。(海南省屯昌县委组织部 杜丽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