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工作的广袤版图中,群众诉求是最真切的民生信号。当群众带着问题主动反馈时,这不仅是对基层组织的信赖托付,更是改善民生、优化基层治理的重要契机。基层工作的核心要义在于“为民服务”,而能否切实解决群众问题,则是检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诸如“小区路灯不亮影响夜间出行”“老人线上缴纳电费困难”等看似细微的问题,实则紧密关联着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切身利益。为妥善处理这类诉求,可从以下四个关键方面着力。?
一、及时回应,让群众“安心”。在收到群众问题的第一时间,应迅速与群众取得联系,明确告知其问题已被登记在册,并清晰阐述后续处理的基本流程与大致时间节点。如此一来,可有效消除群众因担忧诉求“石沉大海”而产生的焦虑情绪,让群众感受到自身诉求被重视,吃下“定心丸”。?
二、深入核实,把问题“摸清”。综合运用实地走访、电话沟通、联合相关部门协同排查等手段,全方位、深层次地了解问题的真实状况。实地走访时细致记录群众反映的细节,电话沟通中耐心倾听诉求,协同排查时共享信息、互补视角,通过多维度印证,精准掌握了问题的本质与根源,为后续解决奠定坚实基础。?
三、分类施策,给问题“出路”。对于能够当场解决的问题,要做到雷厉风行,绝不拖延。对于需要多部门协作的复杂问题,应主动承担牵头职责,积极对接各方资源。面对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要以诚恳的态度向群众耐心解释原因,并详细说明后续努力方向。及时向上级部门反馈群众关切,同时定期向群众通报推进进度,争取群众理解。
四、反馈闭环,让群众“知情”。当问题成功解决后,第一时间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反映问题的群众,并主动询问其是否满意。若问题尚未解决,也需定期向群众通报工作推进情况,展现持续跟进的决心。基层工作人员每周通过公告栏、业主群等渠道发布问题相关进展,说明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让居民全程了解情况,感受到干部始终在为解决问题而努力。?
群众的诉求绝非工作中的“麻烦阻碍”,而是推动基层工作改进提升的宝贵“信号指引”。只有将“收到”转化为“解决”的实际行动力,把“群众呼声”切实转化为“民生成果”,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认可与支持,为基层治理筑牢坚实的群众根基,让基层这片土地处处洋溢着民生幸福的气息。(张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