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是服务群众的“前沿主战场”。为基层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减虚功、务实绩”;破除形式主义不是“降标准”,而是“转作风、提效能”。唯有靶向整治顽疾,让社区干部从无谓事务中解脱出来,才能让基层治理焕发蓬勃生机。
破“痕迹崇拜”:以“实效标尺”取代“材料指标”。为基层减负,要树立“实效导向”,取消不必要的台账报表,推行“现场核查+群众评价”的考核方式,让社区干部不再为“纸上功夫”费心费力,而是把时间用在走访群众、解决问题上。漆园社区推行“无台账考核”机制,将矛盾化解率、群众满意度等实绩指标作为核心考评内容,让社区干部有更多精力下沉网格,赢得群众广泛好评。
减“层层加码”:以“精准赋能”破除“责任甩锅”。“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作为政策执行的“最后一环”,常常面临“多头指挥”“层层加码”的困境。为基层减负,要厘清权责边界,明确社区职责清单,坚决杜绝“责任甩锅”现象;要优化工作流程,推动数据共享互通,避免重复劳动;要精简会议文件,推行“短实新”的文风会风,让政策传达更高效、工作推进更顺畅。城关街道通过建立“部门下沉报备制”,规范上级部门对社区的工作指令,有效遏制了“层层加码”问题,让社区干部能够轻装上阵。
扬“实干之风”:以“群众满意”检验“减负成效”。基层减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社区干部更好地服务群众。如果减负后工作热情减退、责任意识弱化,反而会偏离减负的初衷。为基层减负,既要“减负担”,更要“提干劲”。要健全激励机制,对实干担当、实绩突出的社区干部给予表彰奖励,让“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大不同”;要加强能力培训,提升社区干部应对复杂问题、服务群众的本领,让社区干部“减负不减能”;要畅通反馈渠道,鼓励社区干部主动反映工作中的难点堵点,及时回应基层诉求。同时,要引导社区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作为”,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社区干部从形式主义束缚中解脱出来,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实干为民”的初心使命,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有质感。
基层强则城市强,基层安则百姓安。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靶向纠治顽瘴痼疾,不断优化基层治理环境;要始终坚持群众导向,让社区干部回归服务本位,用实干实绩回应群众期待;要始终坚持效果导向,健全长效机制,确保减负成果不反弹、不回潮。唯有如此,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实干担当,让基层治理焕发新的活力,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李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