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声音,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污水外溢影响通行”“休息时间噪音扰民”“道路施工造成阻碍”“电线杆挡道”……这些来自基层群众的“吐槽声”,常常被视为琐碎的抱怨。然而,这些声音恰是基层治理最宝贵的资源,是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桥梁。
群众的“吐槽”,是基层问题的“第一信号”。在日常生活中,群众最先感知到环境的变化、设施的老化以及政策执行的偏差。当污水外溢影响通行,反映的是基础设施老化或维护不到位的问题;当休息时间遭遇噪音扰民,暴露的是公共秩序管理的盲区;当道路施工造成阻碍,体现的是工程规划与民生需求的矛盾;当电线杆挡道,警示的是公共空间设计的合理性。这些看似琐碎的“吐槽”,实际上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敏锐捕捉着社会运行中每一处细微的不适与梗阻。作为基层干部,唯有重视这些来自最前端的信号,及时响应、溯源整改,才能把问题化解于未萌、处置在早期;反之,任何轻视与拖延,都可能使小隐患演变为大矛盾,让局部问题扩散为系统性风险。
群众的“吐槽”,是政策效果的“试金石”。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最终都要落到群众的生活中见实效、受检验。群众身处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对执行是否走样、效果是否达意、影响是否合预期,感受最直接,判断最真实。他们的“吐槽”,往往一针见血,直指政策落地过程中的痛点、难点与堵点,构成政策评估中最鲜活、最原生态的反馈来源。正因如此,群众的“吐槽”不应被简单视为对政策的否定或抱怨,而恰恰是推动政策迭代完善、使其更加贴合实际、更具操作性的宝贵资源。善于从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声音中听出诉求、辨出方向、找到改进的突破口,正是现代治理智慧的重要体现。
群众的“吐槽”,是民主参与的“最直接形式”。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群众的参与意愿与程度,直接关乎治理的效能与公信力。群众愿意开口“吐槽”,主动发声,恰恰说明他们对改善现状怀有期待,对政府解决问题仍抱有信任。反之,若群众面对问题选择集体沉默,往往并非意味着满意,而是透露出一种无形的失望与疏离。因此,每一句“吐槽”都不应被忽视,它本质上是公民权利意识的生动觉醒,是基层民主活力的具体体现,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民间议事形式。唯有珍视这种自下而上的参与热情,不断拓展“吐槽”转化落实的通道,才能将分散的民意诉求转化为治理改进的精准着力点,从而真正夯实治理的群众根基。
要真正听懂群众的“吐槽声”,需要建立更加开放、包容、高效的回应机制。首先要拓宽和畅通群众“吐槽”的渠道,既要完善传统的信访、热线等渠道,也要善于利用网络平台,让群众能够便捷地表达意见。其次,要建立健全快速响应机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回应、及时处理、及时反馈,形成闭环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支善于倾听群众声音的干部队伍。基层干部必须放下身段、走进群众,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倾听“苦水”与“牢骚”。倾听时,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色、会其意,精准捕捉“吐槽”背后的真实诉求与深层期待。唯有如此,才能将群众的“吐槽声”有效转化为改进工作的驱动力,把群众的“问题清单”真正变为干部的“履职清单”。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而群众满意度,正是衡量治理成效最根本的标尺。当广大基层干部真正学会俯身倾听那些曾被淹没的“吐槽声”,当每一句关乎民生冷暖的诉求都能得到真诚回应与切实解决,基层治理便能在双向互动中迈向精准与高效,政府与群众之间互信的纽带才能更加牢固,社会治理的根基才能愈发深厚,一个更具韧性、更加和谐的社会图景也将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徐徐展开。(包小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