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载风雨兼程,76载砥砺奋进。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废待兴到新时代的繁荣昌盛,基层社区作为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与民生福祉的“承载基石”,其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共和国发展成就最生动的注脚。从治理体系的搭建到服务能力的跃升,社区的每一步蜕变都镌刻着为民初心,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生活品质的提升。
在城市,1954年《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确立居民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让治安保卫、纠纷调解等服务走进街巷;在农村,土地改革与村级组织建设同步推进,1950年颁布的两项通则确立了农民在乡村事务中的主体地位。那时的社区虽简陋,却通过爱国卫生运动等实践,让“勤洗手、喝开水”的习惯走进千家万户,有效降低了传染病流行,悄然提升着群众的生活质量,为国家治理筑牢了基层根基。
改革开放浪潮中,基层治理在创新中激发活力。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社会诉求日益多元,我国逐步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格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实施,让自治有章可循;从“枫桥经验”的传承发展到一站式服务的萌芽,社区从“管理型”向“服务型”悄然转型。此时的社区,不仅能化解邻里矛盾,更能对接就业、教育等民生需求,让群众在改革中收获实实在在的红利。
新时代的社区治理,正以现代化图景诠释幸福内涵。党建引领成为核心驱动力,基层党组织作为“最后一公里”的堡垒,将政策暖意直抵民心。福州福清溪头村党总支牵头发展集体经济,年租金近百万的商贸楼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党群暖心驿站的智能管理更添便利;鼓楼区大凰山社区的“幸福合伙人”机制,让退休法官等居民化身调解能手,老旧小区变身“幸福里”;台江区“红色业委会+红色物业”模式,让闲置空间焕发新生,年增收益超百万。从长者食堂到日间照料中心,从智慧门禁到便民超市,社区已成为集成精准服务的幸福港湾。
76年社区之变,本质是人民生活品质的蝶变。从建国初期“能安居”到如今“享宜居”,从“解决温饱”到“追求品质”,群众的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溪头村村民漫步绿道的惬意,大凰山老人在“食堂+学堂”的欢笑,都是最生动的民生答卷。这背后,是治理体系从“基础搭建”到“现代升级”的跨越,是服务理念从“满足需求”到“创造幸福”的升华。
基层安则国家安,基层兴则国家兴。76年基层治理的实践证明,把党的领导与群众自治相结合,把治理创新与民生需求相呼应,就能让社区真正成为幸福家园。站在新起点,这些扎根大地的治理成果,必将汇聚成强国建设的磅礴力量,让人民的幸福之路越走越宽广。(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