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将人才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资源,强调“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十五五”时期的发展蓝图能否顺利实现,根本取决于人才队伍的质量与活力。唯有将人才工作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以新发展理念破解人才发展难题,才能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不竭动能,助力“十五五”发展行稳致远。
创新培育机制,激活人才成长“源头活水”。人才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紧扣“十五五”时期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打破传统培养模式的桎梏。一方面,要推动高校学科设置与国家战略需求精准对接,构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育人体系,通过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科技攻关任务,让人才在实战中提升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既培育引领产业升级的拔尖创新人才,也打造支撑制造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与大国工匠,形成“各方面人才一起抓”的培育格局。浙江等地推行的“产业教授”“科技副总”互聘机制,正是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让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
协调布局资源,破解人才发展“结构性矛盾”。“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促进人才区域协调发展”,这是破解我国人才分布不均的关键举措。要坚持“中心集聚+梯度辐射”的布局思路,在京津冀、长三角等资源密集地区打造人才中心集群,同时建立跨区域人才协作机制,通过项目合作、挂职锻炼等方式,引导人才向中西部和基层流动。在城乡层面,需畅通人才双向流动通道,鼓励科技特派员、创业导师下乡服务,让人才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实现价值。
开放聚才用才,拓宽人才发展“国际视野”。新时代的人才工作必须具备全球格局,“十五五” 规划提出的“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彰显了我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决心。要搭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既积极引进全球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带来先进技术与理念,也支持本土人才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在交流中提升竞争力。同时,要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淡化户籍、社保等刚性束缚,建立灵活高效的“旋转门”机制,让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间自由流动。苏州工业园区通过打造国际化人才社区,提供出入境便利、多语种服务等配套措施,吸引了大量外籍人才创新创业,生动诠释了“开放引才”的实践成效。
优化服务保障,打造人才安居“暖心港湾”。留住人才比引进人才更重要,优质的服务保障是人才安心发展的重要支撑。要聚焦人才“关键小事”,构建覆盖“衣食住行教医养”的全周期服务体系,将住房安居、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民生问题作为拴心留人的“头等大事”。在制度保障上,要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破除论资排辈、“唯论文”等陈旧观念,让实干者得实惠、创新者受激励。同时,要健全创新容错机制,明确容错情形和程序,为敢于探索的人才保驾护航。(梁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