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一头连着城市发展,一头系着民生福祉,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更是党建工作必须守好的“关键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建强城中村党组织,不是简单的组织覆盖,而是要破解人口密集、诉求多元、治理复杂等难题,让党组织成为城中村发展的“主心骨”,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实效。
建强城中村党组织,首先要筑牢“组织根基”。城中村人口流动大、组织关系散,传统党建模式难以适应。必须打破“按地域划界”的惯性思维,构建“核心引领、多方联动”的组织体系。要强化村(社区)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小组设在楼栋里,让党员亮身份、树形象,把组织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同时,要联动驻区单位、企业、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党建联合体,形成“大事共议、资源共享、难题共解”的合力。这种组织重构,本质是让党组织从“单打独斗”变为“抱团作战”,夯实治理的组织基础。
建强城中村党组织,关键要创新“治理模式”。城中村治理痛点多,如环境脏乱、矛盾频发、管理松散等,靠“老办法”难有新突破。党组织要牵头建立“党建+治理”的闭环机制,把党员干部、居民代表、志愿者等力量拧成一股绳。要推行“民情议事厅”“线上诉求平台”等做法,让群众的意见有地方说、问题有人管。还要聚焦城中村改造、环境整治、安全隐患排查等重点工作,以党组织为纽带,统筹各方资源,推动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靠前”。这种模式创新,核心是让党组织成为治理的“指挥中枢”,提升治理效能。
建强城中村党组织,最终要站稳“群众立场”。城中村群众需求多样,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关乎切身利益。党组织必须把服务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要摸清群众需求底数,针对性开展技能培训、政策宣讲、便民服务等活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还要关注流动人口、困难家庭等特殊群体,通过“党员结对帮扶”“爱心驿站”等举措,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这种服务升级,根本是让党组织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凝聚民心民意。(程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