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不是教学的“附加题”,而是“导航仪”与“动力源”
一所学校的发展,如果只重分数、唯升学率,就如同航船失去了罗盘,容易在功利主义的浪潮中迷失方向。党建工作的核心作用,首先就是“把方向、管大局”。它确保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通过扎实的党建活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引导学子树立远大理想、厚植家国情怀。这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为教育教学注入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崇高价值内涵,这是教育工作的“魂”。
教学,不是党建的“自留地”,而是“主战场”与“试金石”
党建工作不能在空中楼阁中进行,它的活力与成效,最终要在教学的主战场上检验。党建的成果,要看是否转化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内生动力。具体而言:在课程中“融”进去。深入推进“课程思政”,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如盐在水,将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元素,有机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之中。一位党员历史教师,可以通过鲜活的历史事件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一位党员物理教师,可以在讲述科学家故事中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这本身就是最生动、最深刻的党建。在讲台上“亮”出来。积极开展“党员示范课”、“党员先锋岗”等活动,让党员教师成为教学改革的排头兵、教研攻坚的先锋队。当他们以精湛的业务能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站稳讲台时,“党员”这个身份便成了金字招牌,党建的号召力与感染力便油然而生。在难题前“冲”上去。面对教育均衡发展、素质教育改革、“双减”等时代课题,基层党组织应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组织党员教师带头研究新政策、探索新方法、承担新任务,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破解教学难题、推动学校创新发展的治理效能。
总而言之,党建与教学,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用党建的“红烛”精神,照亮教学前行的道路;用教学的丰硕成果,折射党建工作的磅礴力量。当我们真正将这两者有机结合,教育事业才能坚守初心、充满活力,培养出一代又一代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马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