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为新时代社区工作锚定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社区作为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民生福祉的直接承载者。
党建引领筑根基,让治理体系“强”起来。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党建是贯穿始终的红线。“十五五” 时期,社区党委需持续织密组织网络,推动“支部建在小区、小组设在楼栋、党员联系住户”的三级架构落地生根,实现党的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无死角。通过选优配强小区党组织带头人,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志愿服务队,推行“党员亮身份、服务亮承诺”机制,让党员成为社区治理的“先锋队”和群众信赖的“主心骨”。同时健全党建联席会制度,联动驻区单位、物业企业、社会组织形成治理合力,确保社区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
民生导向暖人心,让服务供给“准”起来。“十五五”规划的民生底色,最终要靠社区服务的温度来彰显。社区党委需聚焦“一老一小”、助残扶弱等重点领域,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完善“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服务机制,通过网格员“一日三巡”、线上议事平台等渠道,精准捕捉居民需求,让服务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另一方面,加速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整合养老托育、医疗健康、文体娱乐等服务资源,打造“党群微家”等家门口的服务阵地,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让居民的获得感更充实、幸福感更持久。
共建共治聚合力,让社区活力“足”起来。基层治理不是社区党委的 “独角戏”,而是全民参与的 “大合唱”。“十五五” 时期,社区党委需创新治理模式,激活群众主体作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通过搭建居民议事厅、民主听证会等平台,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老旧小区改造、公共设施维护等事务中充分表达诉求、贡献智慧。同时培育社区特色文化,开展“平安+幸福”系列文明实践活动,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让邻里关系更和睦、社区氛围更融洽。鼓励新就业群体、志愿者等力量融入社区治理,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良好治理生态。
基层强则国家强,社区安则天下安。“十五五”的征程已经开启,社区党委作为离群众最近的“娘家人”,肩负着把党的政策落到实处、把民生福祉送到身边的重要使命。只要始终坚守党建引领的“定海神针”,秉持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激活共建共治的内生动力,就一定能让每个社区都充满温度、焕发活力,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筑牢最坚实的基层根基。(曹文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