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考察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关键环节,科学考察和评价干部,是选准用好干部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坚决克服“报喜不报忧”的惯性思维,破除“一团和气”的老好人积弊,真正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主动倾听那些未经粉饰的“真声音”,为精准识别干部、科学选用干部提供坚实基础和可靠依据。
听“真声音”要沉到一线察实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选拔任用干部,配备领导班子,政治把关和政治素质考察是第一位的。考察干部要把稳政治关,不搞“微动作”,切忌“走马观花”“雾里看花”“妙笔生花”,确保选出来的干部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如果考察工作浮于表面,满足于听汇报、看材料、搞座谈“老三样”,习惯于在会议室里“谈情况”、在文件堆里“找印象”,就极易被表象甚至假象所蒙蔽。因此,考察者必须迈开步子、走出院子,真正沉到基层一线、项目现场、群众中间去。要拓展“访谈广度”,既听班子同事谈,也听基层群众评;既访工作圈,也察生活圈,在多方印证中勾勒干部“立体像”。要注重“现场体悟”,透过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服务群众的具体成效,直观感受干部的责任担当、能力水平和作风状态,让考察结论建立在扎实的事实和实绩支撑之上。
听“真声音”要排除干扰敢碰硬。若考察人员心存顾虑,怕得罪人、怕担责任,不敢触及矛盾、不愿反映问题,考察工作就会流于形式,失去其应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因此,考察者必须秉持公心、坚持原则,牢固树立“为事业负责、为干部负责”的担当精神。要增强“辨别力”,善于分析过滤各种信息,去伪存真,准确把握干部的本质和主流,特别是对反映的问题要深入核实、客观判断。要敢于“唱黑脸”,对考察中发现的疑点问题要一追到底,对干部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要如实反映,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打招呼、递条子,确保考察过程的独立性和考察结论的真实性。
听“真声音”要建立机制保常态。听一次“真声音”不易,难在让听“真声音”成为常态、发挥长效。若仅靠一次集中考察或临时动议,缺乏常态化、制度化的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就很难全面、历史、辩证地评价干部。因此,必须将功夫下在平时,不断健全完善干部考察考核机制。要强化“日常了解”,结合日常调研、工作督查、谈心谈话等,经常性、多渠道掌握干部情况,积累形成“活情况”数据库。要畅通“民意通道”,完善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绩公示等制度,重视信访举报等社会监督渠道,搭建让知情人愿讲话、讲真话的平台。要用好“研判成果”,将平时掌握的真情况、真声音与任前考察相互印证,作为干部评价、使用、调整的重要依据,形成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鲜明导向。
“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干部考察是选准用好干部的“第一道关口”。唯有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真正俯下身、静下心,听真话、察实情,把干部的“真情况”摸清摸透,才能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选拔出来、使用起来,为推进伟大事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曹玙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