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党建则是激活这一末梢的“红色引擎”。如今,群众对社区服务的期待更高、对治理效能的要求更实,如何让党建工作从“有形覆盖”转向“有效覆盖”,带动党员干部主动冲锋、担当作为?关键要在组织、教育、实践三个维度下足“绣花功”,让红色力量在社区一线扎根生长。
织密“组织网”,让党员冲锋有“主心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区党建的核心在于建强组织堡垒。通过 “网格党支部 + 楼栋党小组 + 党员中心户” 的三级架构,把党组织建在群众 “家门口”,让党员有了 “归属感”。就像某老旧小区,按楼栋划分党小组后,退休党员张师傅主动认领 “民情收集岗”,每周上门倾听邻居诉求,原本无人管的 “飞线充电” 问题,在党小组协调下很快得到解决。此外,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也至关重要,通过 “居民推荐+组织考察” 选出的 “领头雁”,既懂治理又接地气,能带领党员干部把好事办在群众心坎上。
激活“动力源”,让党员冲锋有“精气神”。党员干部的积极性,源于理想信念的引领,也离不开科学的激励机制。不少社区创新推出 “情景党课”“微宣讲”,用身边榜样代替枯燥理论,让学习 “活” 起来。某社区邀请援鄂医生分享一线经历,党员们听完纷纷表示 “要向榜样看齐,多为社区办实事”。同时,党员积分制的推行也很关键,参与志愿服务、解决群众难题都能累计积分,每月公示排名、季度表彰先进,让 “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大不同”。针对流动党员、年老体弱党员,社区还通过 “线上学习群”“上门送学” 确保教育全覆盖,不让一名党员 “掉队”。
搭建“实践台”,让党员冲锋有“大舞台”。“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党员干部的先锋作用,最终要在为民服务中体现。社区通过细分需求、精准匹配,让党员 “各展所长”:退休教师党员组成 “课后辅导队”,为双职工家庭孩子免费补课;年轻党员成立 “应急小分队”,暴雨天帮居民转移物资、排查隐患;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党员带头清理楼道杂物、劝导不文明行为,带动更多居民参与。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不仅拉近了党员与群众的距离,更让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充满温度。
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抓好基层党建,不是一句空洞口号,而是要通过织密组织网络、激活党员活力、搭建服务平台,让党员干部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被动响应”转为“主动冲锋”。当每一名党员都成为一面旗帜,每一个党组织都成为一座堡垒,社区治理必将焕发新活力,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也会在红色引领中不断提升。(陈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