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党的执政根基,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联系群众的“最前沿阵地”。作为扎根基层的党员,既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鲜有万众瞩目的舞台,却直接关系着党的形象在群众心中的分量。做好基层党员,关键不在于喊多少口号,而在于把“为民服务”的初心融入日常、落到实处,用一件件“微行动”汇聚成推动基层发展、凝聚民心的“大力量”。
做好基层党员,要做“政策落地的执行者”,把“纸上文章”变成“民生实效”。基层党员是政策传递的“毛细血管”,政策能否从“文件”走到“田间地头”,从“口号”变成“群众实惠”,关键在于党员是否真懂、真信、真干。面对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政策,不能简单“照本宣科”,而要先学深悟透政策的核心要义,再结合辖区实际“翻译”成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比如把医保报销政策拆成“缴费标准、报销比例、申报流程”三个通俗要点,把养老认证简化为“手机操作三步走”。更要主动担当“落实者”角色,针对政策执行中的堵点难点,牵头协调、跟踪问效:比如帮助独居老人完成养老认证,监督惠民资金精准发放,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政策就在身边、党员就在眼前”。
做好基层党员,要做“基层治理的先行者”,把“小事做好”推动“大事办成”。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每一件看似琐碎的“小事”,都关系着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做好基层党员,要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乡村建设中,争当“主人翁”而非“旁观者”。在社区,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宣传、文明楼栋创建、志愿服务活动,带动邻里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环境;在乡村,主动投身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移风易俗,带头发展特色产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破除陈规陋习。更要善于倾听群众的不同声音,在民主协商中当好“桥梁纽带”,把群众的分散意见汇聚成集体智慧,让基层治理更贴合实际、更符合民心,用“小题大做”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行动,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做好基层党员,还要做“清正廉洁的规矩人”,把“清白做人”作为“立身之本”。基层党员直接面对群众,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的形象。无论是办理惠民业务、分配集体资源,还是调解矛盾纠纷,都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不优亲厚友、不谋取私利;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不摆架子、不搞特殊,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同喝一壶茶水,用清正廉洁的形象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许鹏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