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这一《规定》的出台,为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与从政环境提供了重要遵循,更是建设忠诚干净担当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的关键举措。实践中,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卡点堵点集中在“能下”环节,唯有精准施策、多向发力破解这一难题,才能真正激活干部队伍“一池春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需多管齐下进行观念革新。一是宣传教育强引导。充分发挥党媒、官媒等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开辟干部能上能下专题板块,通过深度解读政策文件、剖析典型案例,让干部明晰“能下”是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实现人岗相适的必然要求。在干部培训中,将能上能下相关内容纳入必修课程,以案例教学、小组研讨等形式,促使干部深入思考,打破传统思维定式,理解有为者上、不适者下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二是以实际案例树认知。选取那些因“下”而实现岗位优化、个人能力重塑的成功范例,在干部群体中广泛宣传,让能上能下的价值理念真正融入干部思想认知、转化为行动自觉。同时,明确传递“下”并非终点,而是新起点的信号,对调整下来的干部,只要积极改进、业绩突出,依然有机会重新走上重要岗位,消除干部一下定终身的心理负担,让上下都是正常调整的共识转化为思想自觉,为干部能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与心理基础。
“下”的关键在有据可依,模糊的标准和程序容易导致凭印象下的随意性,或该下不下的宽松软。要让干部“能下”真正落地,必须构建一套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与规范流程。
一是以科学标准定标尺。锚定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具体情形,建立德能勤绩廉全维度考评标尺。政治忠诚方面,将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坚定性、及时性作为重要考量指标;履职成效上,以重大任务完成度、民生实事办结率等量化数据界定工作优劣;群众口碑则通过定期开展满意度调查、收集信访反馈等方式客观评定。同时,打通组织、纪检、审计、信访等部门信息壁垒,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干部全息数据库,实现干部信息实时更新、负面问题精准抓取,确保对干部的评价全面客观。二是以规范程序强约束。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情形,严格履行提醒、批评教育、诫勉、调整的递进程序。发现干部存在轻微问题时,及时运用提醒谈话、书面告诫等方式纠偏;经劝导仍无改进的,果断启动组织调整程序。在调整过程中,全程公开透明,接受干部群众监督,确保调整结果经得起检验,让下者心服口服、观者明晰边界,切实做到下之有据、下之有序,维护制度的权威性与严肃性。
下不是终点,而是再出发的起点,需秉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的原则,避免对“下”的干部一调了之。对能力短板者,可安排到乡村振兴、项目攻坚等一线墩苗,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锤炼本领;对认识偏差者,通过一对一谈心谈话、专题培训帮其校准方向;对整改成效显著、符合复用条件的,按程序重新启用。这种“跟踪培养+动态评估+择优复用”的闭环管理,既能维护工作严肃性,又能彰显组织包容性,让调整岗位的干部甩掉包袱、重拾干劲,让在岗者看到下可提升、上有空间的通道,倒逼主动担当。通过双向流动,将制度优势转化为队伍活力优势,推动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最终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执政骨干队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陈胤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