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句话生动描绘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想图景。在学生心中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而这颗种子的茁壮成长,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这一最根本的保障。
党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定盘星"。 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作为重要使命。从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从脱贫攻坚战中“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到如今推进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党的领导始终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在党的旗帜下,56个民族拧成一股绳,共同书写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丽史诗。这种历史的必然性,正是教育工作者向学生进行宣讲的生动教材。
课堂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 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诗词歌赋,展现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中华文化;在历史课堂上,可以讲述文成公主进藏、土尔扈特部东归等民族团结的佳话,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在思政课堂上,可以结合党的民族政策,引导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每一次讲解,每一次讨论,都是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添砖加瓦。
实践是检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试金石”。 除了课堂教学,教育工作者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开展“民族文化节”,让学生展示不同民族的服饰、美食和习俗;组织“手拉手”帮扶活动,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互鉴;带领学生参观民族团结教育基地,让他们在实地感悟中深化认知。这些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党建为引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用爱心和耐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培养他们的民族团结情怀,让他们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将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国人心中,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刘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