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中深刻指出,不能搞做指示多、虚心求教少的“钦差”式调研。这一重要论述,既是对形式主义调研的精准画像,更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提升干事实效划定了鲜明准则,为破解调研“走过场”难题提供了根本遵循。
“钦差”式调研本质是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看似带着任务下基层,实则带着“架子”听汇报,既听不到群众的心里话,也摸不透工作的真实短板。新时代党员干部要破除“钦差”思维,就得把“官架子”换成“泥腿子”,主动放下笔记本、走进百姓家,以“小学生”的姿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把调研现场当作“课堂”,把群众意见当作“教材”,让调研过程成为拉近干群距离、破解发展难题的过程。
“盆景式”调研专挑“亮点村”“示范户”,眼里只看“门面”不看“后院”,党员干部要树牢“实效导向”,一方面建立“随机抽查+暗访随访”机制,不提前打招呼、不预设路线,直奔问题现场、直插矛盾一线;另一方面坚持“调研—分析—整改—反馈”闭环管理,把调研发现的问题列出清单、明确时限,确保每个问题都有回音、每项建议都有落地,让调研真正成为推动工作的“金钥匙”。
调研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更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离不开求真务实的调研作风。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以“拒虚求实”的自觉,走出办公室、走进群众中,让调研褪去“形式外衣”、回归“为民本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以高质量调研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起最坚实的群众力量。(李小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