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既是提升治理效能的现实需求,也是激发基层活力的长久之策。要让基层干部从过多过滥的材料报表中解脱出来,从名目繁多的督查检查中解放出来,真正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干事创业和为民服务中。要让基层减负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必须奏好“松绑、赋能、实干”这三重奏,从源头入手,向治本深化,才能真正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跑出加速度。
奏响“机制优化”前奏曲,厘清权责边界。为基层减负,首先要从源头上明确权责界限。要建立完善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把履职事项清单作为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的关键之举,紧扣“事权清晰、责能相适、履职顺畅、保障有力”的目标,厘清上级部门与基层权责边界,理顺职责关系。在明晰权责的基础上,要推动编制、资金、管理权限等资源向基层下沉,确保基层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能力担事。唯有赋予基层相应的事权和财权,才能有效解决“小马拉大车”的问题,让基层干部能够心无旁骛地履职尽责。
奏响“数字赋能”进行曲,强化技术支撑。科技创新是减轻基层负担的重要抓手。要善于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统一的基层工作平台,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共享,切实为基层干部“指尖减负”。数字赋能的关键在于“拨乱反正”,让数字化技术回归到辅助参与基层治理的位置上来。要通过强制性的数据开放标准与共享接口规范,破除部门间的“数据主权”观念,在基层构建数字治理共同体,逐步消解形式主义的生存空间。例如,建设“一表通”平台,可有效解决基层对不同部门重复填报相同信息的问题,让数据多跑路,基层干部少跑腿。
奏响“实干导向”协奏曲,健全考评机制。考核评价是指挥棒。要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大幅整合精简各类督查检查考核事项,化“多头考核”为“多考合一”,避免重复考核、层层考核。积极探索“无感考核”,把考核的“唯结果论”转变为对基层工作过程的深入了解,经常走进基层听听干部的心声、看看群众的满意度,用实际成效代替天花乱坠的数据和台账。同时,要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与干部选拔任用、激励表彰紧密结合,让实干担当者得到重用。
减负成果最终要体现在基层治理效能和群众满意度的提升上。当干部们从表格和会议中解放出来,基层治理就会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减去的是冗余负担,增加的是治理效能;卸下的是形式枷锁,拾起的是为民初心。(王培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