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桐城六尺巷时指出,要以这处历史遗存为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礼让”“和贵”美德涵养社会和谐。三百余年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佳话代代相传,其蕴含的谦逊礼让、克己奉公精神,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更与新时代共产党人“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要求深度契合,成为校准干部作风、滋养初心使命的生动范本。
六尺巷的“礼让”之道,核心是“以退为进、以和利民”,这与作风建设“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脉相承。古人以“各让三尺”化解邻里宅基地之争,用包容与退让换来了百年和睦;如今党员干部践行作风建设,更需将这种“礼让”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在乡村振兴一线,有的干部面对村民对产业项目的疑虑,不搞“行政命令”,而是主动上门倾听意见,调整方案时“让一步”,用耐心沟通赢得了群众支持;在城市社区治理中,有的社区干部处理邻里矛盾时,摒弃“各说各理”的对立思维,用“换位思考、各让一分”的方式,化解了多起积怨已久的纠纷。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从“礼让”精神中汲取力量:既要在决策中“让利于民”,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多站群众角度算“实惠账”,把政策红利最大限度惠及群众;也要在工作中“让位于实”,不搞“花架子”工程,把更多精力放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上,以“礼让”之风暖民心、聚民力。
六尺巷的“克己”之境,本质是“严于律己、不谋私利”,这与作风建设“清廉守正”的要求高度统一。当年张吴二家能“各让三尺”,背后是“不贪小利、胸怀大局”的自我约束;如今党员干部推进作风建设,同样需要以“克己”之心管好自己、守好底线。从近年查处的案例看,有的干部因放松“克己”要求,利用职权为家人谋利,最终身陷囹圄;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王顺友,在马班邮路上坚守数十年,始终以“克己”自律,从不占群众一分便宜,用行动诠释了清廉本色。对新时代党员干部而言,要以“克己”智慧修身正己: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严守纪律,面对利益诱惑时“克制欲望”,不踩“红线”、不越“底线”;另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中严管家人,教育亲属明事理、守规矩,防止“亲情绑架”成为作风失守的突破口,以“克己”之功筑牢清廉防线。
六尺巷的故事,虽历经百年,却始终散发着历久弥新的精神魅力。新时代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不是简单复刻传统,而是要从“礼让”“克己”的智慧中,提炼与时代需求相适配的价值内核。当党员干部能把“礼让”转化为服务群众的自觉,把“克己”转化为廉洁从政的定力,就能让作风建设既有传统文化的“厚度”,又有服务群众的“温度”。唯有如此,才能以优良作风凝聚起亿万群众的力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民心动力”。(李小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