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时曾指出:“当干部就三招,认路、认邻、认特点,那个地方什么特色、什么资源搞清楚了,工作就心中有数了。”这短短几句话,看似朴素直白,却蕴含着深刻的实践智慧与为民情怀。作为历经基层磨砺与时代检验的工作方法,“三认”不仅是对干部干事创业的具体指引,更折射出“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和“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在复杂局面中践行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
认路是谋事之基,在调查研究中把准方向。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更是干部认清前路的“指南针”。当下发展日新月异,新矛盾与新问题层出不穷,唯有深入一线去摸清真实情况,才能够精准找到破题的关键。不论是专程奔赴四川考察沼气池技术,成功建起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的青年习近平,还是在厦门工作期间,骑着“武夷”牌自行车,穿梭于社区的大街小巷的实干家。变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实干底色。新时代干部当传承这一优良传统,既不能当“办公室里的理论家”,也不能做“走马观花的观光客”。要带着“问题清单”下基层,揣着“民情笔记本”访群众,在田埂上听农话、在车间里看生产、在社区里问冷暖,把群众的“吐槽声”当作决策的“参考书”,把一线的“活情况”变成破解难题的“金钥匙”,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找准,让决策更接“地气”、更合民心。
认邻是成事之本,在血肉联系中凝聚力量。在厦门,当地群众至今记得,习近平同志接过带有厚厚茶渍的茶杯一饮而尽,这份不“嫌”不“避”的真诚,让乡亲们敞开心扉讲真话。与群众共情就是要走进他们的生活,获群众信任。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以“群众路线”为纲,既做“倾听者”更做“行动派”。放下“官架子”,多坐群众“灰板凳”,在家长里短中听出民生痛点,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列成“任务清单”,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中筑牢党的执政根基。
认特点是发展之要,在尊重实际中找到发展的“金钥匙”。各地资源禀赋、基础条件千差万别,盲目照搬行不通,脱离实际更不行。新时代干部当秉持科学精神,把“地方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既要立足新发展理念,跳出“照搬照抄”的思维定式,用“显微镜”看资源禀赋,用“望远镜”谋产业路径,更要算好“经济账”“民生账”,确保特色发展不偏离,以精准施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三认”之道,说到底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守正创新”的实践逻辑。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要以“三认”为“金钥匙”,把调查研究做深、把群众路线走实、把特色路数走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既当“答卷人”更当“实干家”,让初心在基层扎根,让使命在时代绽放,交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新答卷。(李小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