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纵观古今,凡事成于实干,废于空谈。然而,在当前党员干部队伍中仍存在坐而论道、评头论足、动口不动手的“君子”作派;只要工资奖金不少、不贪也不干的“躺平”作派;人很忙事没动、一问三不知的“点卯”作派;谁能干谁干、不会就不干、我弱我有理的“巨婴”作派,极大挫伤了想干事也能干成事的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积极性。“事不在大,在于实”,对于党员干部而言,不论是想问题、办事情还是做决策,都要坚决克服“动口不动手”“耍嘴皮子”的官僚主义,要时时将实干精神体现在“实”字上,决不做得过且过的“撞钟先生”、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不低不高的“差不多先生”,让实干成为党员干部的终身“习惯”。
让实干成为党员干部的终身“习惯”,就要涵养肯干苦干实干的精神。《袁隆平的故事》一书中讲到,23岁大学毕业的袁隆平毅然决然离开重庆大城市的熟悉生活,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湖南偏远湘西的安江农校,开始了他19个春秋的教学生涯。初到岗位,前后生活的极大反差让他失落不已,但他很快转变心态,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最终在杂交水稻事业上做到了极致。作为党员干部,在面对艰苦岗位时,我们要抱着“既来之则安之,定心才能立业”的干事态度,身负“勤劳朴实,一心为公”的创业情怀,如习近平总书记把“自讨苦吃、为老百姓做事”作为第一信念一般,遇到问题不绕道、遇到矛盾不上交、遇到困难不退缩,敢于挑重担、敢于冒风险、敢于涉险滩、敢于攻难关,在干事中磨练自身能力,在修心中锤炼自身品格,在挫折磨砺中让自己“壮筋骨、长才干”,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用实际行动树立躬身基层的“老黄牛”形象。
让实干成为党员干部的终身“习惯”,就要永葆大干快干真干的劲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最需要、最欢迎有实干精神、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而最不欢迎夸夸其谈、眼高手低的‘客里空’。”干成事是干事的最终目的,不仅要“干”,更要“干好”。作为党员干部,要强化责任意识,坚决摒弃慢作为、假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等顽瘴痼疾,坚决破除“守摊子”“等靠要”“太平官”等思想,切实增强“等不起”的责任感、“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树牢“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把精神振奋起来、能量激发出来,在各项工作上以打仗的样子、以冲锋的姿态,开足马力、比学赶超,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让实干成为党员干部的终身“习惯”,就要彰显干精干巧干成的魄力。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事事牵涉大局、关系全局。作为党员干部,要跳出“眼界小、格局小、胆子小、招法小”的束缚,增强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凡事做精做细做专,既要立足本职岗位从容“自转”,全面掌握岗位专业知识,做各领域的行家里手,更要围绕中心大局“公转”,广泛涉猎经济、文化、法律等各个领域知识,做新时代又博又专的“全面复合型”干部,做到情况掌握在一线、措施落实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成效取得在一线,真正做到以实干求实效、凭实绩论英雄。(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委组织部 陈玉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