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在海南考察当地推进乡村振兴等情况时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吸引包括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在内的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乡村振兴的战略确定之后,振兴乡村的人才就是决定性因素。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人才”始终是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干事创业“生力军”。春暖四月,农事渐忙,在这播种萌芽,培育希望的好时节,不妨来一场“良种”与“沃土”的“双向奔赴”!
选人才“良种”,既要回流“本土品种”,也要引入“异地优种”。“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人才是发展的核心,只有用好了“种”、选对了“才”,乡村振兴事业才能欣欣向荣、蓬勃发展。选种育种首先要注重水土相服,人才工作也是如此。本土人才在适应环境、乡土情结、文化习俗方面都有着天然的优势,吸引当地人才回流可以为乡土建设按下“快进键”。基层政府要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识,将人才准备工作进一步前置,建立异地求学就业的本地人才数据库,规范人才回归流程;将人才回归工程进一步“延链”,健全相关配套政策,促成“点对点联系、点带面回流”的引才局面。当然,新时代农村人才工作更要引进“异地优种”、丰富生态,坚持五湖四海、广聚贤才。基层政府要认识到异地人才的“引”“留”之难,难在城市之虹吸、立足之艰辛。要从待遇激励、生活关怀等方面持续发力,切实解决其后顾之忧,要用晋升发展“软政策”逐步取代服务期限“硬约束”,让“掰着指头、打算离开”的外来人才成为“甩开膀子、敢想肯干”的“新本地人”,激发最广大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播人才“良种”,既要优化“连作高产”,也要探索“轮作丰产”。播种适当与否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如何播种则要全面考虑作物自身条件、环境情况和生产需要。在基层这片沃土上播撒人才“良种”,同样要坚持“以发展需求为导向用才、以队伍建设为中心育才”的双轮驱动,在谋求当下发展的同时,着眼培养一支“有梯度、有深度、有广度”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一方面,要放大专业技术人才的攻坚能力,为其在粮作物“优种”工程、农业生态修复工程、农业产业管理等专业领域的连续攻关、“连作高产”创造条件、提供支持,要向新技术新理念新渠道借“智”借力,发挥好专业人才的支点撬动作用,构建“农林牧渔全业态发展、一二三产全链条融合”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要培养多元跨界人才的复合素质,为基层干部等管理人才在发展、治理、农经、应急等多部门轮岗锻炼、“轮作丰产”提供机会,基层的“山水林田湖草沙”都是磨炼能力、增长见识的成才沃土,要让人才“良种”在不同的土壤中萌芽成长,在适应不同环境、应对各色风雨的过程中展现出“抗旱”“抗涝”“抗倒伏”的优秀“基因”,为农村工作培养筛选出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才。
育人才“良种”,既要保障“土肥水”,也要注重“密保管”。从萌芽破土而出,到枝头挂满硕果,漫长的培育期既考验农人的对于“土肥水”的用量把握,也考验其在“密保管”上的心血投入。育才如育种,人才的成长同样离不开勤帮助、常关注。一方面,要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针对扎根基层的优秀人才,政府要完善生活保障帮扶和创新激励机制,确保人才群体“眼前无忧虑、未来有希望”,在增强农村创新活力的同时,让人才更有感;针对基层干部也要加强的暖心关爱和制度保障,在政策、待遇等多方面向基层干部倾斜,用多一些“偏爱”肯定他们的承压奉献,改善人往“高”处走的风气,让基层留得住开路尖兵、攻坚猛将。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基层政府要加快打通留才、育才过程中的“环境”堵点,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常态化开展人才交流和技能培训,加强对优秀人才、突出事迹的宣传表彰,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让人才在基层也能享受“城市感”。 (浙江省余姚市人社局 王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