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2月10日,在江西会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作出一项重大决定:从各部队中抽调人员成立中共川南特委,组建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广泛开展游击斗争,创建革命根据地,牵制敌军,策应配合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会议决议传达后,中共中央选拔部分师以上干部在扎西镇的湖广会馆成立中共川南特委,红三军团团长彭德怀亲自点将,由徐策任特委书记。中革军委抽调排连级以上干部以及一个基干连、一个警卫通讯排、一个运输排、一个卫生班和部分修枪工人等400多人,组建红军川南游击纵队。但是,中央红军由江西瑞金的8. 6万人出发,一路受挫,接连失败,到达扎西时不足3万人,而他们都是踩着战友们用躯体铺就的血路才挺进扎西。面对当前复杂残酷的斗争形势,留下来要面临的危险和困难,大家都心知肚明:肩上的担子将更加沉重和艰巨,战斗环境将更加残酷和凶险,付出的牺牲将更加巨大和惨重,而且要和主力部队分开,大家心里说不出的痛苦。这一留,或许就是永远的留下;这一别,也许就是生离死别。
为了做好留下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针对部分留下人员思想情绪较大、不愿离开红军主力打游击的情况,1935年2月10日下午,中革军委在江西会馆禹王官召开了动员大会,周恩来副主席亲自到会作动员。
刚下过雪的扎西寒气逼人,会场内的气氛凝重得可怕。会场上静悄悄的,谁也没有说话,谁都不想说话,一种迷茫不安且沉闷沮丧的氛围深深地笼單在整个会场。长久的沉默中,不知是谁小声嘟囔了一句:“那么多人,凭啥是咱们留下来?”一时间,大家把失落不满的情绪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这时,周恩来副主席来到了会馆戏楼的台子上,看着大家心事重重的样子,他用缓慢却铿锵的声音说:同志们,我们目前有许多困难,蒋介石还在打内战,要围剿我们,要消灭我们,我们一定要冲出去。可是,我们的部队机关庞大,包袱很重,不适合机动作战。因此,中央决定机关要精简、部队要轻装、伤员要安置,革命需要你们留在扎西对敌人进行打击和牵制,配合我们红军主力北上抗日,这个任务十分的艰巨呀!大家要服从中央的决定,顾全大局,安下心来,坚持战斗,直到革命胜利!
说到这里,周恩来用信任和不舍的眼神望着大家,然后又语重心长地说:同志们,我们的分开只是暂时的,将来是会见面的,我们今后在川北有了根据地,你们在川南也搞起来了,革命力量就大了。
听了周副主席的话,特委书记徐策站起来说道:“让咱们留在扎西是党中央的信任!我们一定不辜负组织的希望和重托!”戴元怀也随即激动地说:“咱们从瑞金一路出来,咱们倒下了多少兄弟?他们能舍身赴死,我们亦能不畏牺牲!”战士们泪流满面,有的当场就写下了誓死留守扎西的诀别书。字字行行,深情难叙!不是没有柔肠,不是没有牵挂,但在革命最需要的时候,唯有把艰难和牺牲留给自己。惟愿鸿雁传情,家人见信如面。眼前的情景,让周恩来的眼眶湿润了,他深情地凝望着大家,庄严地向在场的同志们行了个军礼!这一敬,是周副主席的叮咛和嘱咐;这一敬,是党给战士们千斤重担的托付;这一敬,是对离别后重逢的期盼。一个军礼,胜过万语千言,一种悲戗而又自豪的情感在每个人的心中升腾。同志们纷纷给周恩来回敬军礼,齐声喊道:“请党中央放心!请周副主席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
两天后,纵队战士们在四川三合头与红军主力依依惜别,看着大部队慢慢地消失在视野的尽头,他们伫立在寒风中,纵使情感上有万分的不舍,却只能掩面而泣,挥手告别;纵使有千言万语还来不及嘱托,此时却无语凝噎。为了不负周副主席的重托,不负党中央的重托,战士们擦干了眼泪,决然奔赴游击战场。
这一支400余人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转战三省牵制强敌,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主力四渡赤水、长征北上;中国革命生死存亡关头,他们临危受命,牵制强敌;游击战场,他们与主力红军失去联系,一直孤军奋战,他们用几乎全军覆灭的悲壮与惨烈,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光荣使命,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66年,68岁的彭德怀还在四处打听川南游击纵队的下落,得知他们转战数月,几乎尽数牺牲,这位老人停箸减食,悲痛不已!1986年,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题词写到:红军主力长征北上,川滇黔边游击战场,孤军奋斗牵制强敌,壮烈牺牲万代敬仰!(云南省威信县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