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有言:“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指出道德修养,是为人的根本。“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也可以理解为“德者本也,才者末也”,也就是说人的根本在于德为先,才为后。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往往首先要先立德后量才,党员干部更应该如此。
党员干部如果在政德方面都有问题,能力再强再精干,也是不合格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月11日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再次强调全党同志都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到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古往今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皆是才有余而德不足,如明代严嵩,才高八斗却成为败坏朝纲的奸佞之臣。党的十八大以来,被查处的党员干部,上至“大老虎”,下至“小苍蝇”,一方面无视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就是守不住道德底线。有搞拉帮结伙的、有权色交易的、有权钱交易的,很多人的腐败之路曝光后触目惊心,失去了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由此看出,党员干部如果失德,将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从古至今,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好官”皆是品德高尚的仁者。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深林”的于谦,有“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焦裕禄,有“人民的樵夫”廖俊波。他们将个人的“私欲”至于“政德”之下,不患位之不高而患德之不崇。党员干部立“德”为先,才能更好的造福于民。
立德在于“清正廉洁”。党员干部必须把清正廉洁作为自己的立德之本,自重、自省、自警。要严于律己,使守纪律成为一种内在自觉,认真学习党章和廉洁自律准则、党纪处分条例等规定要求,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坚决不破底线、不越红线、不触高压线,才能更好的履行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
立德在于“求真务实”。所谓“求真”,就是追求真理,就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认识过程。所谓“务实”,就是工作中要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党员干部立德修身,必须追求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精神,切记夸夸其谈、工作作风不严不实,要少说多干、埋头苦干,用实际成绩讲话,不做表面文章,切不可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风气,大兴求真务实的风气,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明实情、出实招、重实干,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立德在于“勤政爱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们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勤政爱民是党员干部在新形势下开展一切活动的基本遵循,是树立先进榜样的重要准则,也是为人民服务的基本逻辑起点。党员干部在想问题、定决策、办事情上要以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判断工作的标准,要端正姿态、勤恳为政,要多到群众中间进行交流调研,第一时间了解群众心声,要持之以恒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做到民有所呼我必有应、民有所想我必有思、民有所难我必有解、民有所需我必有为,将勤政爱民升华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严云伟 贵州省黎平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