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中国式现代化”一词成为举世瞩目的热词,从会场到会外,从代表到群众,都对其充满期待,深感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它是中华民族的朴素愿望、中国人民的执着追求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奋进之路。它昭示着世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先天性弊端可以克服,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从来不止一条。
从“大道之行也”中体会“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中国为之奋斗的现代化,是带领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一起实现的现代化。这一伟大壮举看似难以想象,却始终蕴含在中华民族世代憧憬的社会图景里。无论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还是“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反映出的“崇仁爱、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思想,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益滋养。千年愿望要想当代实现,就需要我们以史为镜,砥砺初心,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串联起来,从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以学习促境界提升,发挥好历史“教科书”的指导意义。
从“现在我们能造什么”中感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执着追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提法不是一时兴起,更不是空话大话,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发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的感慨,随即开始了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要适合中国情况”,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执着追求下,“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艰难维持早已成为过去,“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朴素愿望早已变为现实。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只要勤勉奋斗,就能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走得通,更能走得稳、走得好。
从“宁肯少活二十年”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底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中华民族永续奋斗的光辉历程赋予了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底气。从一贫如洗、百废待兴到制造业第一大国、GDP世界排名第二,从“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理想信念到“宁肯少活二十年”的忘我拼搏,无数奋斗者们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斗志,克服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跨越难以尽数的重重关卡,带领人民走向新生活的康庄大道。未来的道路也绝不会一马平川,必须始终保持斗争姿态,激扬奋进状态,把握重大原则,应对重大挑战,全力以赴迈向新的长征,千方百计夺取新的胜利。(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委组织部 徐文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