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振兴,只有培养、汇聚更多人才加入到乡村建设中,才更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当前,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之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实现大踏步迈向乡村振兴,要始终做好人才发展这篇文章,用好“四类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用好驻村工作队。持续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汇和过渡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为扎实做好各项衔接工作,各级各部门纷纷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到村开展工作,不断充实基层一线力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驻村工作队是各单位选派综合业务强、党务工作精、实干肯担当、创新思维广、符合村级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驻村,基层要充分利用驻村工作队的优势,引导驻村工作队发挥好在乡村振兴中“指挥棒”的作用,多点发力,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用好科技特派员。为真正做到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各级部门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民实际需要,选派有一定科技专业理论、技术、工作经验、指导方法、管理能力、年富力强的专家、教授、研究员、博士等中青年知识分子,深入到农村第一线,工作在农村、服务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多年来,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特派员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力支撑,只有充分调动科技特派员的工作积极性,完善领导机制、强化政策保障,才能让科技特派员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注重强化激励机制,用政策保障科技特派员通过各种方式履职尽责,进一步改善和提升特派员的工作实绩,充分调动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
用好大学毕业生。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面临着难得机遇,同样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新时代的乡村需要更多新时代的人才来建设、发展,大学生是社会改革发展的财富,更是社会精英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大学毕业生成为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队伍。要建立引导并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深入基层工作“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长效机制,鼓励更多年轻有志青年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振兴。选调生、一村一大、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等通过不同途径走向基层、深入基层、服务基层的大学毕业生,在基层一线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用好乡土人才。农村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没有高学历,没有职务职称,却是农村某个领域的能工巧匠;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非常熟悉家乡的“一亩三分地”,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被称之为“乡土人才”。乡土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要像重视专业人才一样抓好乡土人才,充分挖掘他们的优势。乡土人才是埋藏在泥土里的“金疙瘩”,要按照文化传承、传统技艺、发展意愿等类别,开展“拉网式”摸底排查,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全面深入掌握实际情况;打好乡情牌用心引,利用好绝活传承人、产业发展人等,鼓励其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带动家乡发展。(贵州省从江县下江镇人民政府 杨丽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