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如滴水穿石,需以思想清泉滋养为民初心。乡镇干部身处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其作风直接关系党的执政根基。习近平总书记以“滴水穿石”为喻,强调“目标一致、矢志不移”的韧劲,为基层作风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引。推动乡镇干部在深学细悟中校准政绩观坐标,从思想根源上拧紧“总开关”。
作风问题本质是党性问题,思想滑坡必然导致行为失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从思想上固本培元。福建等地建立长效学习机制,引导党员干部深学细悟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在常学常新中提升政治定力、破除思想迷雾。唯有理论清醒、信念坚定,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基层事务中站稳立场,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将“为民务实清廉”内化为行动遵循。
锤炼坚强党性是作风建设的核心。既要深挖本地红色资源,在革命传统教育中感悟信仰力量;更要践行“四下基层”等优良作风,推动干部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通过与群众同坐板凳、共话桑麻,在解决饮水难、出行险等急难愁盼中体悟为民初心,增进同群众的血肉联系。福建打造特色教学场景,组织干部沉浸式学习,正是为了引导其在服务实践里砥砺担当品格,不断强化宗旨意识。
文化如春风化雨,具有涵养风气的深层力量。福建着力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挖掘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时的廉政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基因融入基层治理。通过廉洁文化阵地建设、优良家风传承等抓手,引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当崇廉尚实成为干部的行为自觉,当“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化作乡村新风,清风正气便在润物无声中蔚然成林。
思想根基的稳固,终须体现于造福人民的实效。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矛盾错综复杂,必须发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精神,拿出滴水穿石的恒心。要健全民情响应机制,变“坐等上门”为“主动问需”,对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民生实事紧盯不放、一抓到底。正如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实践所示:作风建设的价值,就体现在以真诚服务解决群众诉求,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百姓的“幸福指数”。
逆水行舟,滴水贵在恒久。新征程上,乡镇干部当时刻秉持“君子检身”的自觉,以思想清泉滋养初心,用文化沃土涵养正气,靠实干担当化解民忧,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不断擦亮作风底色,以真情服务浇灌发展硕果,在广袤乡野间谱写鱼水新篇。(曾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