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治 > 廉政建设 > 正文

风腐同治铸铁纪,基层治理树新风

2025-08-11 08:40:29 | 来源: 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

在党的104周岁生日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健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长效机制”进行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意义重大而深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再次强调了作风建设在党的建设这一系统工程中的极端重要性——“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更提出了“加大风腐同查同治力度,将党风党纪硬要求变为硬举措、让铁规矩长出铁牙齿”的明确要求。这一要求,为新征程上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指明了方向,对身处服务群众最前沿、落实政策“最后一公里”的乡镇基层而言,更是一剂强心针和行动指南。

一、深悟风腐同治,筑牢思想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风腐同查同治力度”,这深刻揭示了作风问题与腐败问题同根同源、相互交织的内在联系。不正之风往往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腐败行为又常以作风问题为掩护。在乡镇层面,这一点体现得尤为具体:一顿违规吃喝、一次收受土特产、一份虚报的表格,看似是“小毛病”,但背后可能隐藏着利益输送、优亲厚友甚至权力寻租的“大腐败”。因此,必须深刻认识到,“风腐同治”是铲除腐败土壤、净化政治生态的治本之策。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要求乡镇党员干部必须时刻绷紧纪律这根弦,牢记“中央八项规定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坚决破除“基层是山高皇帝远”的错误思想,从思想深处筑牢抵制“四风”、拒绝腐败的堤坝。

二、聚焦硬核举措,转化治理实效

如何将党风党纪的“硬要求”变为基层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举措”?如何让“铁规矩”在乡镇长出能咬合、敢碰硬的“铁牙齿”?这要求我们乡镇结合实际,拿出实招硬招。

一是强化监督贯通,擦亮监督“探头”乡镇要着力推动“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结合起来”,特别要重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前哨’作用”。这意味着要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利用好村务公开、小微权力监督平台、村民议事会等载体,让群众的眼睛无处不在。同时,要“强化党组织日常监督,切实提高穿透力和有效性”。乡镇党委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纪委要聚焦主责主业,加强对村(社区)“两委”班子、基层站所负责人的日常监督,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让监督的“探头”时刻灵敏高效。

二是突出“同查同治”,斩断风腐链条正如上级纪检监察机关正在着力构建的“由腐纠风的工作链,斩断由风及腐利益链”,乡镇层面也要在“同治”上下功夫。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时,不能就案查案,要深挖背后的作风根源;纠治“四风”问题时,要警惕其背后可能隐藏的利益输送和腐败风险。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吃拿卡要”、优亲厚友、虚报冒领、工作推诿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要坚决查处,并深挖其是否涉及腐败,实现风腐问题一体纠治。

三是压实责任链条,层层传导压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监督责任、第一责任人责任、‘一岗双责’等构成完整的责任链条,每一种责任都要严格落实”。乡镇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抓、负总责;班子成员要履行好“一岗双责”,抓好分管领域和联系点的党风廉政建设;纪委要敢于监督、善于监督。要层层传导压力,将责任压实到每一个支部、每一名党员,确保压力不衰减、责任不落空。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必须“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率先垂范,营造“严的氛围”、树立“正的风气”。

三、立足长效机制,推动化风成俗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需要“拿出恒心和韧劲,管出习惯、抓出成效,化风成俗”。乡镇要结合此次学习精神,不断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一是深化学习教育持续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学习教育,结合发生在基层的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让铁规禁令入脑入心。

二是健全制度规范针对乡镇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和工程建设、惠农资金发放、集体“三资”管理、低保评定等廉政风险点,进一步细化完善制度规定,堵塞漏洞,压缩权力任性空间。

三是注重文化引领大力倡导清正廉洁、担当作为的基层新风尚,以优良的党风带动淳朴的民风社风,让遵规守纪、廉洁奉公成为乡镇干部的行动自觉和群众认可的行为准则。

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释放出“一严到底、寸步不让”的强烈信号,乡镇作为党的执政根基,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加大风腐同查同治力度”为有力抓手,将“铁规矩、硬杠杠”真正落实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让“硬举措”落地生根,让“铁牙齿”精准咬合。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擦亮党的作风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坚实的基层基础。(刘世昌)

责任编辑:江旭兴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