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唯有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执着推进作风建设,才能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作风建设是关乎党运国脉的生命工程。从江苏“学查改”机制的点面结合,到湖北咸丰年轻干部在抗洪一线的挺身而出;从江西铅山对“亲清不分”问题的专项整治,到山东济宁“码上监督”平台的创新实践,各地实践充分证明:作风建设的力度直接决定事业发展的厚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当11.1万起作风问题被严肃查处,14.5万人受到教育处理时,人民群众看到的是党中央“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魄力,感受到的是“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担当。
新时代作风建设需要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法。不变的是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变化的是“四风”问题隐形变异的新形态。要求我们像北京廉政建设研究基地提出的那样,既要保持“攻坚战”的凌厉攻势,更要建立“持久战”的制度防线。宁夏泾源县“主责主抓、严管严抓、常态常抓”的实践启示我们,作风建设必须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在干部选拔、考核监督、群众评议等各环节形成闭环。
作风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发展效能和民生温度。江苏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的探索,山东济宁严查“蝇贪蚁腐”守护群众利益的行动,无不印证着“好的作风就是生产力”的深刻道理。当咸丰县的党员干部在暴雨中“豁得出来”,当铅山县将作风经验固化为治理规则,作风建设就超越了纪律约束的范畴,升华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这种转化生动诠释了“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的深层逻辑——党的作风正则民心顺,民心顺则事业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作风建设这场共产党人的“赶考”远未结束。各级党组织当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遵循,既要用监督执纪的“探照灯”照亮每个角落,更要用制度建设的“金箍棒”划出清晰红线。唯有如此,才能锻造出党性纯洁、纪律严明的新时代铁军,让“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成为党员干部的普遍自觉,真正以作风建设的雷霆之力,开辟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朗朗乾坤。(王培培)